古典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双髻山

双髻山

①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17永宁县:双髻山“在县东北二十里。绝顶有双髻并峙,状若髻然”。

②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五侯山。《方舆胜览》卷13兴化军:双髻山“亦名笔架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6莆田县:双髻山“在府东五十里。自西视之,双峰尖耸;自南视之,则五峰并立,故亦名五侯山。又名笔架山,以郡城视之,则三峰如笔架也。积石崚峋,上摩霄汉,顶有涌泉岩,大旱不竭”。

③在今福建永春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泉州府永春县:双髻山“在县北十里,耸结二峰,若双髻。一名朋山”。

④一名双峰。即今福建尤溪县北双髻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33南剑州《景物上》:双峰“一名双髻山。在尤溪县北二十五里。峭壁万仞,如倚双剑于天外”。

⑤在今福建大田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7延平府大田县:双髻山“在县城北。高耸圆秀,双峰并峙,为县主山”。

⑥即今福建福清市西南双髻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28福州《景物下》:双髻峰“福清云峰寺有双髻峰”。《清一统志·福州府一》:双髻山“在福清县西南五十里,上有仙坛,高二丈余,上平如削,宋乾道二年雷震为二,形如双髻,故名”。

⑦在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西南五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1沅州:双髻峰“在卢阳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1沅州:双髻山“二峰并耸,状如双髻”。

⑧在今广西来宾县西南迁江镇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15宾州:双髻山“在迁江县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9迁江县:双髻山“在县南十里,两峰并峙”。

⑨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北,与武宣县交界处。为紫荆山一支。清咸丰元年(1851),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于此。《清史稿·洪秀全传》:太平军据紫荆山,“山前以新墟为门户,后以双髻山、猪仔峡为要隘。巴清德与川楚乡勇出其后,上下夺双髻山”。


古山名。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北。清咸丰元年(1851年)六月,太平军以新墟、猪仔峡、双髻山为隘。七月,清军攻占猪仔峡后,乘胜夺取双髻山诸隘,即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押赤城

    又作鸭赤城、鸭池城。即今云南昆明市。《元史·兀良合台传》: “遂进至乌蛮所都之押赤城。城际滇池,三面皆水。” 《马可波罗行纪》: “行五日毕,抵一主城,是为国都,名称押赤。城大而名贵,工商甚众。” 《

  • 郎浪县

    唐置,属羁縻浪川州。治所在今四川金阳县西南。后废。

  • 裹角城

    即高郭故城。在今河北任丘市西北十七里。《寰宇记》 卷66鄚县: 高郭故城,“滹沱河经高郭城南面,亦称裹角城,以水裹其角而过也”。

  • 五识匿国

    亦名尸弃尼、识匿、瑟匿。都城在今塔吉克斯坦帕米尔西南喷赤河东岸舒格南。《新唐书·西域传》:识匿“初治苦汗城,后散居山谷。有大谷五,酋长自为治,谓之五识匿,地二千里,无五谷”。

  • 皮水隘

    在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宝庆府》:皮水隘“在城步县南一百二十里”。

  • 新黎州

    唐永徽元年 (650) 以突厥车鼻可汗属部置,属瀚海都护府。显庆中改属燕然都护府。地在今蒙古国西北部乌布苏省境,唐努乌拉山之南。总章二年 (669) 属安北都护府。后废。唐羁縻州。贞观二十三年(649

  • 铁山包

    即今黑龙江省铁力市。清光绪十七年(1891) 设铁山包协领,属呼兰城副都统。1915年改铁骊设治局。1931年改置铁骊县。民国林传甲 《黑龙江乡土志》: “铁骊县,原名铁山包。”

  • 宽佃峪关

    明置,属蓟州。为长城关隘之一。在今天津市蓟县东北长城边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蓟州: 宽佃峪关,“ 《志》 云: 黄崖峪东第六关也。自黄崖峪以东,至遵化县之马兰关,凡十口,而宽田峪为要路”。

  • 岱宗

    即泰山。在今山东泰安市北。古以为诸山所宗,故称 “岱宗”。《尚书· 舜典》 说: 帝舜“东巡狩,至于岱宗”。《史记· 五帝本纪》 说,黄帝曾登 “岱宗”。即此。《封禅书》: “岱宗,泰山也。”即泰山。

  • 十二径

    在今广东恩平市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肇庆府恩平县:十二径“在县西南。又西南为白石径, 皆通阳江、阳春,盗贼出没之处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