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龙县
清宣统元年 (1909) 置,属延吉府。治所在和龙峪 (今吉林龙井市东南智新镇)。民国郭熙楞《吉林汇征》: 和龙 “地名和龙峪”,因名。1913年改属吉林省延吉道。1929年直属吉林省。1940年移治三道沟 (今吉林和龙市)。1945年划归松江省,1949年复属吉林省。1993年改设和龙市。
古旧县名。清宣统元年(1909年)置,治和龙峪(今吉林龙井市智新乡)。属宁古塔副都统。1940年迁治三道沟(今和龙街)。1993年撤销,改设和龙市。
清宣统元年 (1909) 置,属延吉府。治所在和龙峪 (今吉林龙井市东南智新镇)。民国郭熙楞《吉林汇征》: 和龙 “地名和龙峪”,因名。1913年改属吉林省延吉道。1929年直属吉林省。1940年移治三道沟 (今吉林和龙市)。1945年划归松江省,1949年复属吉林省。1993年改设和龙市。
古旧县名。清宣统元年(1909年)置,治和龙峪(今吉林龙井市智新乡)。属宁古塔副都统。1940年迁治三道沟(今和龙街)。1993年撤销,改设和龙市。
①在今广西灌阳县西四十里。《水经·湘水注》:“观阳县东有裴岩,其下有石鼓,形如覆船,扣之清响远彻。”②又名小岭关。在今陕西商南县南七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商州》:小岭关“今名打鼓洞”。
即今四川崇州市东南三十里三江镇。清光绪《崇庆州志》卷3:三江口“黑石、羊马、青洋三水汇流处,各市俱全。江中货船甚多。烟火数百家”。
又名茅山。在今安徽宿州市北五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1宿州 “相山” 条下: “ 《志》 云,州北五十里有离山,产符离草,《尔雅》 所谓莞也。县名符离以此。亦谓之茅山。”
在今辽宁桓仁县西北、新宾县西南。《明史·刘綎传》:万历四十七年(1619),四路发兵击努尔哈赤,东南路总兵刘綎率军四万,“綎引军登阿布达里冈,将布阵,大清兵亦登冈,出其上,而别以一军趋綎西。冈上军自高
①即今吉林梅河口市东北太平河村。清光绪《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》海龙厅图:北有太平河。②北宋置,属涟水县。在今江苏涟水县北。③北宋置,属仙游县。即今福建仙游县东南枫亭镇。④在今江西永修县艾城西北。《元丰
北宋崇宗三年 (1104) 置,属湟州。在今青海乐都县北。后废。
即今四川巴塘县西南竹巴龙乡。为金沙江重要津渡。亦为打箭炉(今四川康定县)至西藏南路主要驿站之一。清乾隆《卫藏通志》卷4:“牛古有河通舟楫,复沿山行,逶迤五十里渡金沙江,至竹巴笼,有碉房、柴草、塘铺。”
黄河冲击决口。在今安徽砀山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9砀山县:陈霜口河“南流十里,至汪家口,大河尝冲决于此”。
即今吉林集安市东北良茂。民国《辑安县志》卷2:“良民甸子在城东北一百里。”旧址在鸭绿江边,1962年被云峰水库淹没后迁今址。
在今安徽合肥市西二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45庐州:大蜀山“在合肥县西二十里。合肥四郊坦夷,蜀山杰出于其右。上有寺曰开福,又有永济龙王庙”。《方舆胜览》卷48庐州:大蜀山,“《尔雅》释山:蜀者独也。此山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