喀拉和林
亦作哈拉和林。简称和林。即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 和宁路: “始名和林。……太祖十五年定河北诸部,建都于此。初立元昌路,后改转运和林使司,前后五朝都焉。太宗乙未年,城和林,作万安宫。” 蒙古中统元年 (1260) 忽必烈即帝位于开平 (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),后又迁都大都 (今北京市),喀拉和林先后为和林宣慰司、和宁路、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治。元亡后,为残余势力政治中心。后废。
亦作哈拉和林。简称和林。即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 和宁路: “始名和林。……太祖十五年定河北诸部,建都于此。初立元昌路,后改转运和林使司,前后五朝都焉。太宗乙未年,城和林,作万安宫。” 蒙古中统元年 (1260) 忽必烈即帝位于开平 (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),后又迁都大都 (今北京市),喀拉和林先后为和林宣慰司、和宁路、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治。元亡后,为残余势力政治中心。后废。
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北,北跨江西铅山,西抵福建邵武。明《寰宇通志》卷48建宁府:三髻山“在崇安县西。三峰鼎峙,状如螺髻,巍然为万山之宗”。
即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南张皋镇。清属丰镇厅,乾隆四十年(1775)移高庙子村巡检驻此。
即今陕西洛南县东南景村镇。清光绪《陕西全省舆地图》 雒南县: 景村镇 “在城东四十里”。在陕西省洛南县南部。面积92平方千米。人口2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景村街,人口2130。以此地山水景色秀丽得名。古
在今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胡同东口路北。明司礼监太监王振于正统八年 (1443) 建,初为家庙,后赐名报恩智化禅寺。主要建筑自山门内依次为钟鼓楼、智化门、智化殿及东西配殿 (大智殿、藏殿)、如来殿 (万佛
北宋置,属思恩县。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北。《宋史· 地理志》 思恩县: 熙宁八年(1075) “徙治带溪砦”。大观元年 (1107) 于此置溪州。
明洪武五年 (1372) 改卧龙番南宁州安抚司置,属贵州卫。治所在今贵州惠水县南十五里。正统三年 (1438) 改属贵州宣慰司。后属定番州。清乾隆年间裁。明洪武五年(1372年)改卧龙番南宁州安抚司置
即今辽宁辽中县东北长滩镇。民国《辽中县志》卷5:长滩屯“在辽宁辽中县之东北五十里,濒浑河右岸”。
即今广西大新县东北龙门水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万承州: “西南有绿降水,亦名玉带水。” 《清一统志·太平府》: 绿降水 “在万承土州 (治今龙门镇) 西南十里。源出州东南境,环绕州前,又西入养利州界合通
即今山西稷山县西南下迪乡。《清一统志·绛州》 “小河镇”条下:下迪镇“在县西二十里……明嘉靖中筑”。
即今湖北武昌县驻地纸坊镇。清光绪《湖北全省分图》:江夏县(今武汉市武昌区)南有纸坊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