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兴路
元至元十四年 (1277) 改嘉兴府置,二十一年 (1284) 后属江浙行省。治所在嘉兴县 (今浙江嘉兴市)。辖境相当今浙江嘉兴市、平湖市、桐乡市、海盐县和嘉善县。至元二十六年 (1366) 朱元璋改嘉兴府。
元至元十三年(1276年)以嘉兴府改置,治嘉兴县(今浙江嘉兴市)。辖境约当今浙江省杭州湾以北(海宁市除外)、桐乡市以东地。明洪武初又改为嘉兴府。
元至元十四年 (1277) 改嘉兴府置,二十一年 (1284) 后属江浙行省。治所在嘉兴县 (今浙江嘉兴市)。辖境相当今浙江嘉兴市、平湖市、桐乡市、海盐县和嘉善县。至元二十六年 (1366) 朱元璋改嘉兴府。
元至元十三年(1276年)以嘉兴府改置,治嘉兴县(今浙江嘉兴市)。辖境约当今浙江省杭州湾以北(海宁市除外)、桐乡市以东地。明洪武初又改为嘉兴府。
在今江苏新沂市西。《水经·沭水注》:“沐水又南径建陵山西。魏正光中,齐王之镇徐州也,立大堨,堨水西流,两渎之会,置城防之,曰曲沭戍。”
1942年1月伪满改东安街置,为东安省会。治所即今黑龙江密山市。1945年8月废。
在今西藏拉萨城西清 《西藏图考》 卷5: 疏日冈 “在布达拉西七里许,乃达赖、班禅往来停骖、饮茶处,亦名经园”。
亦作杨墅园镇。即今江苏无锡市西三十里杨市镇。清光绪《无锡金匮县志》卷4:西南有杨树园。民国《江苏六十一县志》:无锡县西有“杨树园镇”。并记:“杨树园距治三十里,……商业以杨树园为热闹。”
一名汉伯渠。在今宁夏北部黄河东岸。相传汉武帝时开凿。清吴广成《西夏书事》作汉伯渠。又称汉延渠。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东岸灌溉渠道。相传始凿于汉,唐称汉渠,元以后又称汉延渠。自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西南引黄
又名中屯屿。在今台湾省澎湖县东北,澎湖本岛与白沙岛之间。清蒋毓英《台湾府志》卷3:中墩屿“形如墩堡之状,周围里余。居民十数家”。
即今河北滦南县治。清于此置经制外委。民国年间改置县佐。1946年于此置滦南县。在河北省滦南县中东部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109.3平方千米。人口10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倴城,人口 2.7万。 传元将那
一名沤洟泽。在今山西平遥县西南与介休县交界处。《水经·汾水注》:“汾水于(大陵)县左迤为邬泽,《广雅》曰,水自汾出为汾陂。其陂东西四里,南北十余里,陂南接邬。……《吕氏春秋》谓之大陆。又名之曰沤洟之泽
亦称江口。在今广西桂平县东北五十里江口镇。地当相思江与浔江会合之口,为水陆冲要。明、清设大黄江口巡司于此。清王闿运《湘军志》卷1:咸丰元年(1851)洪秀全“僭号天王,出掠旁县。广西巡抚周天爵、提督向
明洪武初改曹滴等洞军民长官司置,属思州安抚司。治所在今贵州从江县西北。后废。永乐元年 (1403) 复置,属贵州卫。十二年(1414) 改属黎平府。《清一统志 ·黎平府》 “容江巴黄废司” 条: 顺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