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大兴善寺

大兴善寺

在今陕西西安市南五里。始建于晋武帝时,初名遵善寺。隋开皇二年(582)建大兴城,寺占城内靖善坊一坊之地,改名大兴善寺。 《酉阳杂俎续集》卷5:“靖善坊大兴善寺,寺取大兴城两字、坊名一字为名。”隋唐时为京师名刹。而今唐时建筑早已被毁,仅留有唐刻青石龙头和历代整修寺院的碑碣。现存佛殿、禅堂、配房、钟鼓楼等,都是明清时的建筑物。


在陕西省西安市南2.5千米处。始建于西晋泰始至太康年间,初名遵善寺。隋开皇二年(582年)建大兴城,寺占城内靖善坊一坊之地,改名大兴善寺。隋、唐时为京师名刹。隋开皇时印度僧人那连提黎耶舍、阇那崛多、达摩笈多先后来长安传授密宗时住此。唐开元四年(716年)至八年,号称“开元三大士”的印度僧人善无畏、金刚智和不空在这里翻译出密宗经典500多部,为当时长安城内佛经三大译场之一。其后在一行和尚住持时,寺内僧众对天文、数学的研究曾作出重大贡献。唐代建筑早已毁损,仅遗留有唐刻青石龙头和历代整修寺院的碑碣。现存佛殿、禅堂、配房、钟鼓楼等,都是明清时的建筑物。1956年全面修葺。1966年扩建为公园,面积6万平方米,殿堂屋宇维修一新,花树扶疏,景色幽雅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大皋口

    在今江西吉安市南二十里赣江畔。《陈书·高祖纪》:南朝梁大宝元年(550),“高州刺史李迁据大皋”,即此。《资治通鉴》作“大皋口”。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南赣江畔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梁大宝元年(550年),“

  • 铁官山

    在今山东烟台市宁海镇西南四十里。《寰宇记》 卷20文登县: “铁官山在县西百四十里。按此山去牟平县百里。锢铁之处犹存。汉置铁官。”

  • 上蔡县

    ①战国韩置,治所在今河南上蔡县西南十里。秦属陈郡。西汉属汝南郡。南朝宋徙治悬瓠城(即今河南汝南县)。北魏神龟三年(520)改置临汝县。②东汉灵帝析建城县置,属豫章郡。治所即今江西上高县。《续汉书·郡国

  • 南襄州

    北魏孝昌中置,治所在襄城郡 (今河南唐河县南湖阳镇)。西魏治西淮安郡。废帝三年 (554)改为湖州。北魏太和二十一年(497年)置,治湖阳县(今河南唐河县西南湖阳镇)。辖境不详。后改为南平州。

  • 鱼浮关

    亦名鱼涪关、鱼凫关。明置,在今四川叙永县东。《清一统志·叙永厅》: 鱼浮关 “在厅东三里。明洪武四年建”。清康熙时废,后又重建。光绪 《叙永永宁厅县合志》 卷2: 鱼凫关在“东七里。……又一在治东三里

  • 埇桥

    亦作甬桥。在今安徽宿州市城南郊跨古汴水上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贞元十六年 (800),徐州兵乱,“泗州刺史张伾出兵攻埇桥,大败而还”。元和间置宿州于此。埇,又作甬。在今安徽省宿州市城南古汴河上。唐时控扼

  • 梅洞砦

    北宋政和五年(1115) 置,属长宁军。在今四川长宁县东南梅硐镇。元废。明于旧址置梅洞堡。

  • 同盟山

    在今河南获嘉县东北。《元和志》卷16获嘉县:同盟山“在县东北五里。武王伐纣,与诸侯同盟于此山”。

  • 练潭镇

    即今安徽桐城县南六十里练潭乡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6桐城县 “孔城镇” 条下: “又练潭镇在县南六十里。以近练潭为名。” 清乾隆二十八年 (1763)设巡于此。

  • 孙疃集

    即今安徽濉溪县南孙町镇。旧属宿州,当浍河南岸,道通蒙城县。清光绪《宿州志》卷3:孙疃集“至城五十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