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大名府路

大名府路

①北宋庆历八年(1048)置,为河北四安抚司路之一。治所在大名府(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大名、成安、威县, 山东徒骇河西北,河南濮阳、浚县及卫河上游以西、黄河以北、淇河以南地。建炎元年(1127)改置河北东路。

②金正隆二年(1157)置,治所在大名府(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大名、河南范县、山东夏津以西,山东东明、河南长垣以北和濮阳以东地。元废。


(1)北宋庆历八年(1048年)置,治大名府(治今河北大名县东)。为河北四安抚使路之一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大名、成安、威县,山东省徒骇河西北,河南省濮阳、浚县及卫河上游以西、黄河以北、淇河以南地。建炎元年(1127年)改河北东路。(2)金正隆二年(1157年)置,治大名府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魏县、清河等县和河南省滑县以东,河南省范县、山东省夏津县以西,山东省东明县、河南省长垣县以北地。蒙古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恒河

    一名衡河。在今陕西安康市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兴安府一》 “恒河” 条引 《旧州志》: “衡河在州西北七十里。源出牛头山,自汉阴界来,曲折南行三百余里入月河。” 与月河合处有恒口镇。

  • 钦化军

    唐方镇。中和三年 (883) 升湖南观察使置,治所在潭州 (今湖南长沙市)。领潭、衡、永、邵、道、郴、连七州。相当今湖南南部及广东西北部。光启元年 (885) 改名武安军。唐方镇名。中和三年(883年

  • 小濮

    即今山东鄄城县西南临濮集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4濮州临濮城:“或谓之小濮。蒙古忽必烈南侵,尝驻兵于小濮,即此。”

  • 东暆县

    西汉元封三年(前108)置,为临屯郡治。治所在今朝鲜江原道江陵(一说在朝鲜元山、德源一带)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注:“应劭曰:(暆)‘音移’。”东汉废。古县名。西汉元封三年(前108年)置,治今韩国江原

  • 民壮围

    即今台湾宜兰县东北壮围乡。清嘉庆初,漳州人吴沙子光裔继父业率众入垦,故有民壮围之名。即今台湾省宜兰县东北壮围乡。清嘉庆年间,福建漳浦人吴沙率大陆移民在此垦殖,以土地分配丁壮,遂有此名。

  • 郧阳巡抚

    明成化十二年 (1476) 置,驻郧阳府(治今湖北郧县)。辖汉中府、西安府商州、河南南阳府、湖广襄阳府和郧阳府、四川夔州府等地。万历二年 (1574) 加提督军务兼抚治郧阳等处职衔。清康熙六年 (16

  • 通济渠

    隋大业元年 (605) 开凿。为沟通黄、淮二大河的运河。《隋书·炀帝纪》: “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,开通济渠,自西苑引谷、洛水达于河,自板渚引河通于淮。” 西段起自今河南洛阳市西,引谷水和洛水贯洛阳城

  • 峦城

    即赤城。在今陕西华县西。《水经·渭水注》: “渭水又东径峦都城北,故蕃邑,殷契之所居。《世本》 曰: 契居蕃。阚骃曰: 蕃在郑西。然则今峦城是矣,俗名之赤城。”又作赤城。在今陕西省华县西北。北魏时属郑

  • 狸头桥镇

    即今安徽宣州市北百余里狸桥镇。清光绪《宣城县志》 卷4: 狸头桥 “在蒋山。里人徐凤建”。丁文江 《中华民国新地图》 安徽宣城县东北固城湖有狸头桥。

  • 朱阳镇

    ①即今河南灵宝市西南七十里朱阳镇。隋于此置朱阳县。蒙古至元八年(1271)废为镇。②一名朱阳关。即今河南卢氏县东南七十四里老灌河北岸朱阳关镇。明置巡司于此。在河南省灵宝市中南部。面积780.2平方千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