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弥江
即今四川盐亭、射洪等县境梓江(梓潼水)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4潼川府:大弥江“在射洪县东。源出剑州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1射洪县:大弥江“在县东。源出剑州,经盐亭县流入境。又有小弥江,在县北,下流皆注于涪江”。《清一统志·潼川府一》:梓潼水“在射洪县东。……《旧志》:梓潼水亦曰大弥江、射江。自梓潼县入盐亭县境,南流一百里,经县南二里合鹅溪。又五十里入射洪界,经县界二十里,又南十八里至独坐山下入涪江”。
即今四川盐亭、射洪等县境梓江(梓潼水)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4潼川府:大弥江“在射洪县东。源出剑州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1射洪县:大弥江“在县东。源出剑州,经盐亭县流入境。又有小弥江,在县北,下流皆注于涪江”。《清一统志·潼川府一》:梓潼水“在射洪县东。……《旧志》:梓潼水亦曰大弥江、射江。自梓潼县入盐亭县境,南流一百里,经县南二里合鹅溪。又五十里入射洪界,经县界二十里,又南十八里至独坐山下入涪江”。
即桃支岭。在今浙江缙云县西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4缙云县 “冯公岭” 条: “明初耿再成驻兵黄龙山,处州将石抹宜孙分兵屯桃花岭……再成取间道出桃花岭,后连拔桃花、葛渡二寨。” 即此。古山名。(1
即今辽宁丹东市东北九连城镇。《金史·斡鲁传》:“高丽筑九城于曷懒甸,……斡鲁亦对筑九城与高丽抗。”《清史稿·德宗纪》:光绪二十年(1894),中日甲午之战,九月“庚子, 日兵渡鸭绿江。辛丑,陷九连城”
即尼勒克设治局。治所在尼勒克(今新疆尼勒克县)。即“尼勒克设治局”。
战国齐地。在今山东济宁市南五十里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苏秦谓齐宣王曰:“今秦攻齐则不然,倍韩、魏之地,过卫阳晋之道,径亢父之险,车不得方轨,马不得并行,百人守险,千人不得过也。”即此。秦置亢父县。战国
又作乌第河、乌达河。源出外兴安岭,东流入鄂霍茨克海。明永乐五年(1407)于此置兀的河卫。古水名。又称乌第河、乌达河,皆同音异译。源出外兴安岭,东流入鄂霍次克海。明于此置兀的河卫。清康熙二十八年(16
即今福建福安市南苏阳。《清一统志·福宁府》:苏洋堡“在福安县东南四十五里。明嘉靖中置盐运分司于此。今有苏洋鹾市”。明置,在今福建省福安市东南。
在今河北馆陶县境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太元十七年(392),平原钊遣其将翟都侵馆陶,“屯苏康垒”。即此。
西汉置,属泰山郡。治所在今山东泰安市西南五十里。东汉为侯国。后复为县。北齐省。
明洪武元年(1368)改兴化路置,属福建省。治所在莆田县(今福建莆田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莆田、仙游等市县地。1913年废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改兴化路置,治所、辖境同兴化路。属福建省。1913年废
1933年改红水县置,属甘肃省。治所在大芦塘 (今甘肃景泰县东芦阳镇)。1978年徙治一条山镇 (即今治)。在甘肃省中部北端、腾格里沙漠以南,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,东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为邻。属白银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