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大明寺

大明寺

①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岗中峰上。《舆地纪胜》卷37扬州:“平山堂在州城西北五里大明寺侧。”相传寺建于南朝宋大明间,故名。唐高僧鉴真大师居住和讲学于此。今寺为清同治年间建。鉴真为扬州人,东渡日本传教,将中国文化介绍到日本,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。1963年鉴真圆寂一千二百周年时,在寺内建鉴真纪念堂。

②北宋建,在今河南济源市南十二里。元代所建中佛殿、明代建筑前后佛殿、左右配殿及山门等至今犹存。


(1)在江苏省扬州市西北蜀岗中峰上,东邻观音山。建于南朝刘宋大明鉴真纪念堂内景年间,故称大明寺。隋仁寿元年(601年)曾在寺内建栖灵塔,又称栖灵寺。唐会昌三年(843年)塔毁,仍为大明寺。清康熙时讳“大明”二字,复称栖灵寺。乾隆三十年(1765年),乾隆帝巡游扬州,改题“法净寺”。1980年复改大明寺。曾为唐高僧鉴真居住和讲学之地。现寺为清同治年间重建。寺前是三间三楼的牌楼,向北是山门(内有天王像),院正北是大雄宝殿,殿内正中前为三大佛,背后为海岛,塑观音等群像,两旁为十八罗汉像。大殿东侧为东苑,后有晴空阁,现为鉴真和尚东渡事迹陈列室。1973年建鉴真纪念堂。(2)在今山东省济南市旧城北。《水经注》:泺水北为大明湖,西即大明寺,寺东北两侧面湖,即此。

大明寺


猜你喜欢

  • 甘松

    ①在今内蒙古多伦县及河北围场县一带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建元二年(十六国后赵建武十年,344),“及燕人伐逸豆归,赵王(石)虎使右将军白胜、并州刺史王霸自甘松出救之”。胡注:“甘松在濡源之东,突门岭之西

  • 裹头城

    在今山东新泰市西六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1莱芜县 “牟城” 条下: “ 《志》 云,县东北六十里有裹头城,俗传汉武登蓬莱,经此筑城。时方簪冠学道,故名。” (按,《纪要》 称,在莱芜县东北六十里,误。

  • 白水山

    ①即泉山。在今辽宁瓦房店市复州城镇南五十里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咸亨三年(672)讨高丽酋长剑牟岑叛军,十二月,“高侃与高丽余众战于白水山,破之”。《新唐书·高丽传》 高侃作高偘,白水山作泉山。②在今浙江

  • 玉枕山

    ①在今江西大余县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36南安军:玉枕山“在郡正北。盖郡之主山”。《清一统志·南安府》:玉枕山“在大庾县北五里。地名石人坑,郡之主山也。高三百仞,连延三里。两麓五岩,次第相属。俗名五指山,

  • 浑河

    ①即今河北永定河。元、明时称浑河。《元史·河渠志》: “浑河,本卢沟水。” 《明史·河渠志五》: 桑干河 “曰卢沟河,亦曰浑河”。②即小辽水。古称辽水。今辽宁省东部辽河支流浑河。满语称瑚努呼河。《辽史

  • 界牌口

    在今湖北随州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7随州 “出山店” 条下: “万历初,议者以出山、小林、界牌三处,俱离州二百余里,当河南桐柏、信阳等县连界之冲,为流寇必由之地。……请添设州佐于界牌镇,庶几可专事防

  • 江宁郡

    唐至德二年(757)置,治所在上元县(今江苏南京市)。乾元元年(758)改为升州。唐至德二载(757年)置,治江宁县(今江苏南京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南京、句容、溧水等市县及安徽省当涂县地。属江南东道

  • 鹿屏山

    清属玉环厅。即今浙江玉环县东海中大鹿山。

  • 白洋坪

    即今湖北恩施市东北白杨镇。清同治《施南府志》卷6《村集》:“白洋坪,距(恩施)县八十里。”

  • 唐渠

    即唐徕渠。在今宁夏北部黄河西岸。明嘉靖《宁夏新志》 卷1: 唐渠 “自汉渠口之西凿引黄河流,绕城西逶迤而北,余波亦入于河,延袤四百里。其支流陡口大小八百八处”。即“唐徕渠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