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登屿
一作大嶝屿。即今福建同安县东南大嶝岛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30泉州《景物下》:大登屿“在同安县海中”。旧有民居,明洪武二十年(1387)迁入内地,成化后渐复旧土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载:大登屿与小登屿“皆广六七里”。
又作大嶝屿。即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东南大嶝岛。《舆地纪胜》泉州《景物下》:大登屿“在同安县海中”。旧有民居,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迁入内地,成化后渐复旧土。明末清初屿广六七里。
一作大嶝屿。即今福建同安县东南大嶝岛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30泉州《景物下》:大登屿“在同安县海中”。旧有民居,明洪武二十年(1387)迁入内地,成化后渐复旧土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载:大登屿与小登屿“皆广六七里”。
又作大嶝屿。即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东南大嶝岛。《舆地纪胜》泉州《景物下》:大登屿“在同安县海中”。旧有民居,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迁入内地,成化后渐复旧土。明末清初屿广六七里。
春秋宋邑。在今河南开封县东北。《左传》:定公十五年(前495),“郑罕达败宋师于老丘”。即此。古邑名。春秋宋邑。在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北陈留城北。相传夏帝宁所都。《左传》定公十五年(前495年):“郑罕达
又称延祥寺塔。在今广东南雄市城内。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(1009)。塔为六角九层,高50米。据乾隆《南雄府志》卷3《名胜志》载:“阴晴塔影”为南雄十二景之一,“在延祥寺中。世传祥符二年己酉,异人建塔,
一作嘉勒斯赉。藏语意为 “佛子”。11世纪初,吐蕃赞普后裔欺南陵温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。首府在青唐城 (今青海西宁市)。《青唐录》: “占河湟间二千余里。河湟间有鄯、廓、洮、渭、岷、叠、宕等州。” 相当
即今黑龙江省海林市北三道河子,为牡丹江支流。《清一统志·吉林一》 “富达密河”条下:“阿穆兰河,在(宁古塔)城北三百里。源出阿穆兰窝集,……东流入瑚尔哈河。”
余暨(今浙江萧山市)、余姚、余杭三县,古人习称三余。《水经·渐江水注》:“汉末,童谣云:‘天子当兴东南三余之间。’”宋王应麟《小学绀珠》卷2谓“三余”为余干(今江西余干县)、余姚、余杭。《方舆纪要》卷
在今广西博白县东南五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21郁林州: 绿秀岭 “在博白县。林泉松竹,青葱秀绝,因名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8博白县: 绿秀岭“嵯峨盘亘,林木青葱,广三百余里”。
在今河南洛阳市老城东北八里蟠龙冢东一里。元巶在《魏书》、《北史》均无传,据出土墓志称:“王讳巶,字子开,孝文皇帝之孙,丞相清河文献王之第二子也。武泰元年太岁戊申四月戊子朔十三日庚子暴薨于河阴之野,时年
即今宁夏平罗县东北三十里黄渠桥镇。《中华民国新地图》 宁夏平罗县东北有黄渠桥 (乡)。1954年惠农县曾移治于此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东北部。面积48平方千米。人口1.1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黄渠桥,人
明弘治中置,属陕西都司。治所在今甘肃环县西北一百二十里。清废。
①秦置,属河内郡。治所即今河南获嘉县。西晋属汲郡。北魏孝昌中改为南修武县。②北齐天保七年 (556) 置,属汲郡。治所在西修武城 (即今河南修武县)。北周属修武郡。隋属河内郡,大业十年 (614) 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