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太和县

太和县

①隋开皇元年(581)改乌突县置,为太和郡治。治所在今山西临县西南三十五里曹峪坪村附近。大业初属离石郡。唐武德三年(620)改为临泉县。

②隋末置,属楼烦郡。治所在今山西兴县北。唐武德九年(626)省入临津县。贞观三年(629)复置,属岚州。八年(634)废。

③唐武德八年(625)以泰和县改名,属吉州。治所在今江西泰和县西六里。贞观元年(627)复移治今泰和县西三里。贞元三年(787)又移治今泰和县。元元贞初升为太和州。明洪武初复为县,改名泰和县。

④金正大三年(1226)升太和寨置,属葭州。治所在今陕西神木县南太和寨东南二里太和沟内。蒙古至元六年(1269)省入神木县。

⑤元至元二十六年(1289)置,为大理路治。治所在今云南大理市北二十六里大理古城。明、清为大理府治。1913年改大理县。

⑥元大德八年(1304)改泰和县置,属颍州。治所即今安徽太和县。清属颍州府。民国初属安徽淮泗道。1928年直属安徽省。


(1)古县名。(1)隋开皇元年(581年)改乌突县置,治今山西省临县西40里。为太和郡治。三年郡废,属石州。大业中属离石郡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改临泉县。(2)唐武德八年(625年)改泰和县置,治今江西省泰和县西。属吉州。贞元三年(787年)移治今泰和县。元元贞元年(1295年)升为太和州。(3)金末升太和寨置,治今陕西省神木县东南太和寨。属葭州。蒙古至元六年(1269年)废。(2)古旧县名。元至元二十六年(1289年)置,治今云南省大理市北旧大理。为大理路治。明、清为大理府治。因与安徽省太和县重名,1913年改名大理县。(3)今县名。在安徽省西北部。属阜阳市。面积1882平方千米。人口154.9万,辖26镇、5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西汉置新郪县,治今倪邱镇,属汝南郡。东汉建初四年(79年)徙封殷后于此,改为宋公国。三国魏废为宋县。隋为颍阳县地,唐为汝阴县地。北宋开宝六年(973年)置万寿县,治百尺镇(今原墙镇),属颍州府。宣和三年(1121年)改名泰和县(治今旧县镇)。元初并入颍州,大德八年(1304年)复置,取《易、乾、象辞》“保合太和,利乃贞”的祥和太平义,更名为“太和县”,移今治,属颍州。明属汝宁府。清属颍州府。1914年属淮泗道。1927年直属安徽省。1949年属皖北行署区阜阳专区,1952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。1959年与界首县合并为首太县。1961年复置太和县,属阜阳地区。1996年属阜阳市。地处淮北平原腹地,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。颍河、茨河、西淝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内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,主要树种有杨、柳、桐、桑、槐、楝、榆、梓、楸、柏等。产小麦、大豆、棉花、甘薯、花生、芝麻、烟叶、红麻等,为“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”。椿芽、薄荷、中药材生产享誉国内外。香椿芽久负盛名,明、清时就为贡品。薄荷油产量占全国总产的三分之一,以桔梗为主的中药材远销韩国、日本和东南亚各国,为全国桔梗生产加工三大集散地之一。矿产有石油、煤炭、高碘矿泉水。有医药、化工、纺织、食品、建材、机械、造纸、香料、木材加工等工业。京九铁路、漯阜铁路经此,105国道、308省道和界蚌高速公路纵横交织。颍河常年通航。名胜古迹有元代文庙、南清真寺、北清真寺、经锄楼、姑嫂塔、万寿书院,倪宽墓、貊高墓、苗训墓,范滂、徐广缙故里,汉细阳县、宋万寿县、泰和县古城遗址,灰角寺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宋子

    战国赵邑。在今河北赵县东北二十五里宋城村。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:燕王喜四年(前251),栗腹伐赵,“至宋子”。同书《刺客列传》:秦灭燕,“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,匿作于宋子”。《正义》:“宋子故城在赵州

  • 望楚山

    又名马鞍山、楚山。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阳西南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 鸭湖 “在马鞍山东北,武陵王爱其峰秀,改曰望楚山”。《寰宇记》 卷145襄阳县: 望楚山 “在县南三里。鲍至 《南雍州记》: 凡三名,一名

  • 巧家厅

    清嘉庆十九年(1814)析会泽县地置,属东川府。治所即今云南巧家县。民国《云南巧家县调查地志资料》:“巧家二字系初开辟时一夷人之名,附城一带先年系渠领有,此土身殁后,人即以此二字名其领土,设县治时亦即

  • 兰池宫

    秦离宫。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秦始皇三十一年(前208),“始皇为微行咸阳,与武士四人俱,夜出逢盗兰池”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渭城县注:有“兰池宫”。秦置,在今陕西咸阳市东。秦

  • 蛇 (虵) 城

    在今安徽凤台县西北四十余里。《水经·淮水注》: “ (椒) 水上承淮水,东北流径蛇城南。” 即此。

  • 五鹿山

    在今山西蒲县东北三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1隰州:五鹿山“在州东南七十里,接蒲县界,有五鹿大夫庙”。

  • 缅宁县

    1913年改缅宁厅置,后属云南普洱道。治所即今云南临沧县。1954年云南省 《补报我省请更改平彝等八县原名理由》: “寓有征服者恩赐边疆少数民族永远宁顺之意。” 1929年直属云南省。1954年改临沧

  • 益临县

    1948年7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益都、临朐二县析置,治郑母村 (今山东青州市东南郑母镇)。取二县首字为名。1952年撤销,并入益都、临朐、昌乐三县。旧县名。山东解放区设。1948年由益都县东北部尧西、香

  • 虎踞崖

    在今广西永福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7永宁州: 虎踞崖 “在州东南二里。本名老虎崖,相接者为金竺崖,一名狮子崖”。

  • 下舍市

    即今浙江德清县东二十里下舍镇。清同治《湖州府志》卷22《村镇》:十八都有下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