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太和县

太和县

①隋开皇元年(581)改乌突县置,为太和郡治。治所在今山西临县西南三十五里曹峪坪村附近。大业初属离石郡。唐武德三年(620)改为临泉县。

②隋末置,属楼烦郡。治所在今山西兴县北。唐武德九年(626)省入临津县。贞观三年(629)复置,属岚州。八年(634)废。

③唐武德八年(625)以泰和县改名,属吉州。治所在今江西泰和县西六里。贞观元年(627)复移治今泰和县西三里。贞元三年(787)又移治今泰和县。元元贞初升为太和州。明洪武初复为县,改名泰和县。

④金正大三年(1226)升太和寨置,属葭州。治所在今陕西神木县南太和寨东南二里太和沟内。蒙古至元六年(1269)省入神木县。

⑤元至元二十六年(1289)置,为大理路治。治所在今云南大理市北二十六里大理古城。明、清为大理府治。1913年改大理县。

⑥元大德八年(1304)改泰和县置,属颍州。治所即今安徽太和县。清属颍州府。民国初属安徽淮泗道。1928年直属安徽省。


(1)古县名。(1)隋开皇元年(581年)改乌突县置,治今山西省临县西40里。为太和郡治。三年郡废,属石州。大业中属离石郡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改临泉县。(2)唐武德八年(625年)改泰和县置,治今江西省泰和县西。属吉州。贞元三年(787年)移治今泰和县。元元贞元年(1295年)升为太和州。(3)金末升太和寨置,治今陕西省神木县东南太和寨。属葭州。蒙古至元六年(1269年)废。(2)古旧县名。元至元二十六年(1289年)置,治今云南省大理市北旧大理。为大理路治。明、清为大理府治。因与安徽省太和县重名,1913年改名大理县。(3)今县名。在安徽省西北部。属阜阳市。面积1882平方千米。人口154.9万,辖26镇、5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西汉置新郪县,治今倪邱镇,属汝南郡。东汉建初四年(79年)徙封殷后于此,改为宋公国。三国魏废为宋县。隋为颍阳县地,唐为汝阴县地。北宋开宝六年(973年)置万寿县,治百尺镇(今原墙镇),属颍州府。宣和三年(1121年)改名泰和县(治今旧县镇)。元初并入颍州,大德八年(1304年)复置,取《易、乾、象辞》“保合太和,利乃贞”的祥和太平义,更名为“太和县”,移今治,属颍州。明属汝宁府。清属颍州府。1914年属淮泗道。1927年直属安徽省。1949年属皖北行署区阜阳专区,1952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。1959年与界首县合并为首太县。1961年复置太和县,属阜阳地区。1996年属阜阳市。地处淮北平原腹地,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。颍河、茨河、西淝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内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,主要树种有杨、柳、桐、桑、槐、楝、榆、梓、楸、柏等。产小麦、大豆、棉花、甘薯、花生、芝麻、烟叶、红麻等,为“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”。椿芽、薄荷、中药材生产享誉国内外。香椿芽久负盛名,明、清时就为贡品。薄荷油产量占全国总产的三分之一,以桔梗为主的中药材远销韩国、日本和东南亚各国,为全国桔梗生产加工三大集散地之一。矿产有石油、煤炭、高碘矿泉水。有医药、化工、纺织、食品、建材、机械、造纸、香料、木材加工等工业。京九铁路、漯阜铁路经此,105国道、308省道和界蚌高速公路纵横交织。颍河常年通航。名胜古迹有元代文庙、南清真寺、北清真寺、经锄楼、姑嫂塔、万寿书院,倪宽墓、貊高墓、苗训墓,范滂、徐广缙故里,汉细阳县、宋万寿县、泰和县古城遗址,灰角寺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八宝山

    在今河北怀来县西北二十里八宝山乡。清乾隆《宣化府志》卷5怀来县:八宝山,“《宣化镇志》:在新保安城北八里”。在北京市复兴门外、石景山区东部。原名黑山,后因附近产火石(石英石)、石灰石、红土、坩土(耐火

  • 临淮郡

    ①西汉置,治所在徐县 (今江苏泗洪县南大徐台子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盱眙、泗洪、睢宁、宿迁、淮阴、淮安、涟水、洪泽、建湖、阜宁、盐城、兴化、东台、泰州、姜堰、泰兴、海安、六合及安徽天长、明光等市县地。东汉

  • 敖山

    ①在今山东新泰市东南十五里。《国语·晋语》: “范献子聘于鲁,问具山、敖山”,即此。今俗称青云山。②在今河南荥阳市北。《尚书·序》: “仲丁迁嚣。” 《史记·殷本纪》: “帝中丁迁于隞。” 《索隐》:

  • 元寿县

    南朝宋武帝置,属宋熙郡。治所在今四川旺苍或苍溪县境。隋废。

  • 晋宁军

    北宋元符二年 (1099) 升葭芦寨置,治所即今陕西佳县。金大定二十二年 (1182) 改设晋宁州。北宋元符二年(1099年)以葭芦寨置,治今陕西省佳县。属河东路。辖境约当今陕西省佳县、吴堡县和山西省

  • 平川堡

    明初置,属甘州中卫。即今甘肃临泽县西北平川乡。《清一统志·甘州府》:平川堡,“本朝设守备,初属高台县,后因置抚彝厅,移属之”。

  • 或称蔺阳、北蔺。战国赵地,在今山西柳林县西北孟门镇。《史记· 赵世家》: 成侯三年(前372),“魏败我蔺”; 成侯二十四年 (前351),“秦攻我蔺”,皆此。古邑名。又作蔺阳或北蔺。《战国策·西周策

  • 施水

    ①即今南肥河。源于安徽肥西县东北将军岭,东南流经鸡鸣山东麓,穿合肥城折而向南流,在施口入巢湖。《水经·施水注》: “施水受肥于广阳乡,东南流径合肥县……又东径湖口戍,东注巢湖。”②一名施黔水。在今湖南

  • 破冢

    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 (故江陵县城) 东南三十里长江东岸。南朝宋刘义庆 《世说新语· 排调》: “顾长康作殷荆州佐,请假还东。尔时例不给布帆,顾苦求之,乃得。发至破冢,遭风大败。” 即此。在今湖北省江

  • 麻墟水

    即今广东德庆县东之马圩河。《清一统志 ·肇庆府》 “端溪水” 条: “麻墟水一名马墟水,在州东二十里。源出封川县界,东流经金钗山,又东南入西江。盖端溪之别源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