夷陵郡
隋大业三年(607)改硖州置,治所在夷陵县(今湖北宜昌县西北)。辖境相当今湖北宜昌、枝城、远安等市县地。唐初改为硖州。天宝元年(742)复为夷陵郡,治所在夷陵县(今宜昌市)。乾元元年(758)复为硖州。
隋大业三年(607年)改峡州置,治夷陵县(今湖北宜昌市西北)。辖境相当今湖北省宜昌、宜都、远安等市县地。唐初改名峡州。天宝初复名夷陵郡。乾元元年(758年)复改峡州。
隋大业三年(607)改硖州置,治所在夷陵县(今湖北宜昌县西北)。辖境相当今湖北宜昌、枝城、远安等市县地。唐初改为硖州。天宝元年(742)复为夷陵郡,治所在夷陵县(今宜昌市)。乾元元年(758)复为硖州。
隋大业三年(607年)改峡州置,治夷陵县(今湖北宜昌市西北)。辖境相当今湖北省宜昌、宜都、远安等市县地。唐初改名峡州。天宝初复名夷陵郡。乾元元年(758年)复改峡州。
在今贵州凯里市西北炉山镇南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1清平县:木级坡在“县南五里。两木交生,如阶级然。夷苗恒出没于此,为戍守要地”。
①在今四川万县东南。《方舆胜览》卷61咸淳府:引藤山“在龙渠县(治今龙驹镇)东十五里。山出引藤,俗用以取酒”。《清一统志·忠州》引藤山引《方舆胜览》:“山出藤枝长十余尺,其大如指,中空可吸,谓之引藤。
在今湖北黄州市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61黄州府:君子泉“宋通判孟震亨有贤德,时称孟君子。庭中有泉,苏轼因以名之”。
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南弄璋街附近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干崖宣抚司: “西有雷弄、盏达等部。”《方舆纪要》 卷119干崖宣抚司: 雷弄 “在司西。干崖别部也。《滇纪》: 司有蛮洒冈,旧为同知刘氏所居。其雷弄洞
即今新疆巴楚县。清乾隆《西域图志》卷18叶尔羌:巴尔楚克,“喀什噶尔达里雅流经其南,西南距叶尔羌城七百五十里”。光绪二十八年(1902)于此置巴楚州。1913年改置巴楚县。
1913年改道坞县置,属四川边东道。治所即今四川道孚县。次年属川边特别区。1939年属西康省。1955年属四川省。在四川省西部。属甘孜藏族自治州。面积7123.3平方千米。人口4.7万。辖2镇、20乡
即今贵州荔波县西北方村乡。清有县丞驻此。民国时改置县佐。
明置,即今甘肃永登县西南河桥镇。《皇明职方地图》卷中:“西大通守备,万历年设。”《清一统志·凉州府二》:西大通堡“在平番县西南二百二十里。……城周一里有奇,设县丞分理。又设千总”。
在今浙江绍兴市城南和畅堂23号。原系明代大学士朱庚别墅的一部分,清代重建,秋瑾的祖父秋嘉禾自福建去官返乡后典进此屋。少年时代的秋瑾曾在此研读经史,也是秋瑾密商起义大计的重要场所。在浙江省绍兴市南和畅堂
唐置,故址在今山西芮城县西南风陵渡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1蒲州:风陵关“路通潼关,唐圣历初,于风陵堆南津口置关,以讥行旅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