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安居镇

安居镇

①北宋置,属铜梁县。即今四川铜梁县北七十里安居镇。明成化十七年(1481)于此置安居县。清康熙元年(1662)废县仍为镇。雍正七年(1729)置巡司。民国初设县佐。

②北宋置,属安居县。在今四川遂宁市西南六十里安居镇。

③元置,即今山东济宁市西南二十里安居镇。地处运河之滨。民国《济宁县志》卷2:“安居乡在城西偏南,当运河右岸,西跨牛头河上。”交通便利,商业繁盛。


(1)在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西部。面积75.9平方千米。人口6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安居村,人口 5280。自隋代起,田、褚两姓居此,因村临公路河道,水路交通方便,土地肥沃,在此安居乐业,故取村名安居;后成立集镇,改称安居镇。1949年属平原省嘉祥县第八区。1956年划归济宁县,旋即撤区成立安居乡。1958年时建安居公社。1966年曾改称安居区。1969年复设安居公社,1984年改乡,1985年置镇。老运河、龙拱河流经。主产小麦、玉米、稻。市属造纸厂、助剂厂、水泥制品厂驻此。另有福利企业、工艺制品及耐火材料等企业。兖新铁路、105国道、327国道、平徐公路经此。(2)在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中部。面积113平方千米。人口6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安居,人口2.2万。明成化年间已成集。《随州志》载“自宋历元、明以来为兵火所不到,人以长庆为福地。明末流寇日炽,土人环山为堡,二十年无一人遇害”,来此者日增,企能在此安居乐业,故名。1949年属安居区。1958年改为高潮公社,不久复为区。1975年撤区,析置安居公社。1984年置镇。属涢水冲积平原。主产稻、小麦、棉花,盛产金黄蜜枣、蔬菜。有轴承、麻纺、针织、造纸、酿酒、农机等厂。随宜公路经此。(3)在重庆市铜梁县北部。面积63.5平方千米。人口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安居,人口 7590。明安居县治。以安居溪得名。清康熙六十年(1721年)废县为镇。乾隆四十五年(1780年)为安居乡。1919年撤乡复镇。1958年安居镇、赛龙、波仑、鼓楼等乡合建安居公社,1961年又分建安居镇、赛龙、波仑、鼓楼公社。1983年改公社为乡,1985年赛龙乡复入安居镇。1989年泉溪(原鼓楼)、波仑、团碾三乡并入安居镇。农产稻、小麦、玉米及柑橘、花生等。有缫丝、制药、食品、水电、碳酸锶等厂。为县北工商业中心集镇。绵璧公路经此。河通轮船。(4)在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中部。面积89平方千米,人口5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安居坝,人口 4870。以驻地安居坝得名。1951年设安居乡,1958年为公社,1981年更为安居坝公社,1983年改为安居坝乡。1992年安居坝、琼江、安平、护村四乡合并置安居镇。有铸铁、机砖、榨油、酿酒、服装、水泥预制件等厂和县蚕种场。川鄂公路、遂内公路、遂安公路经此。(5)在四川省三台县南部。面积44平方千米。人口2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安居,人口 3700。清康熙年间建场,名云台场。后因盐业兴旺,人民安居乐业,故更今名。1951年为安居乡,1958年为公社,1984年复乡。1985年置镇,1992年宝泉乡并入。有自来水、农具、制盐、印刷、服装等厂及蚕茧站。为县南农副产品集散地。潼象公路经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独店

    即今甘肃灵台县北十五里独店乡。清宣统 《甘肃新通志》 卷3泾州灵台县图: 东北有独店镇。

  • 回军岭

    在今江西赣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赣州府赣县:回军岭在“府东四十里。相传黄巢犯境,里人御却之,因名”。

  • 洞阳湖

    即青岚湖。在今江西进贤县西北。

  • 棠乡

    春秋时莱邑。在今山东昌邑市南八十里。《左传》: 襄公六年 (前567),齐人伐莱,“莱共公浮柔奔棠。……晏弱围棠,十一月丙辰而灭之”。即此。

  • 司马河

    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1莱芜县:司马河“源出县东北二十里大室山,西南流入于汶水”。

  • 四望陿

    即四望山。在今青海乐都县西三十里大峡口。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:西汉神爵元年(前61),赵充国击西羌,至金城渡河。“遣骑候四望陿中,亡虏”。

  • 纪家汇

    在今浙江萧山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绍兴府:纪家汇在“府西南百里。浦阳江自诸暨县合东西诸江,经此为钱清江之上源”。

  • 萨哈连乌喇

    即黑龙江。在今黑龙江省北及俄罗斯境内。清何秋涛 《朔方备乘》 卷24: “黑龙江,满州语曰萨哈连乌喇。萨哈连谓黑,乌喇谓江也。”

  • 石塘陂

    在今河南正阳县西北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0真阳县:石塘陂“东汉永平五年,汝南太守鲍昱甃石堰水,灌田数百顷。今堙”。在今河南省正阳县西北。《后汉书·鲍昱传》:东汉永平五年(62年)汝南太守鲍昱以郡多陂

  • 富勒哈城

    在今吉林省吉林市北。《清一统志·吉林》 “打牲乌拉城” 条: 癸丑年 (1613),“布占泰率兵三万,由富勒哈城而来……太祖奋然挺身而入,诸贝勒大臣率军士鼓勇纵击,大败乌拉兵,十损其六七”。即此。《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