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戎城
唐仪凤二年(677)筑,属维州。在今四川理县西地鹧鸪山东侧。一说马尔康县东境。吐蕃陷而据之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开元二十六年(738),“剑南节度使王昱筑两城于其侧,顿军蒲婆岭下,运资粮以逼之。吐蕃大发兵救安戎城,昱众大败,死者数千人。昱脱身走,粮仗军资皆弃之”。开元二十八年(740)收复,“更命安戎城曰平戎”。
在今四川省小金县东北。唐仪凤二年(677年)筑,以控吐蕃通南诏要路。永隆元年(680年)为吐蕃攻陷。开元二十八年(740年)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攻克改为平戎城。
唐仪凤二年(677)筑,属维州。在今四川理县西地鹧鸪山东侧。一说马尔康县东境。吐蕃陷而据之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开元二十六年(738),“剑南节度使王昱筑两城于其侧,顿军蒲婆岭下,运资粮以逼之。吐蕃大发兵救安戎城,昱众大败,死者数千人。昱脱身走,粮仗军资皆弃之”。开元二十八年(740)收复,“更命安戎城曰平戎”。
在今四川省小金县东北。唐仪凤二年(677年)筑,以控吐蕃通南诏要路。永隆元年(680年)为吐蕃攻陷。开元二十八年(740年)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攻克改为平戎城。
①一名汜阳河,亦作范阳河。即古萌水。源出山东淄博市淄川城西南,东北流注于孝妇河。《清一统志·济南府一》: 明水 “诸泉所汇,近水稻田,咸资灌溉,产米最佳”。②即今四川南江县东神潭河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
在今陕西西安市城北。《汉书·王嘉传》:哀帝“为(董)贤治大第,开门乡北阙,引王渠灌园也”。注引苏林曰:“王渠,官渠也,犹今御沟也。”晋灼曰:“渠名也,在城东覆盎门外。”《水经·渭水注》:沈水支渠“上承
在今福建清流县东南、永安市西北九龙江上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8清流县:九龙滩在“县东南百里。上六龙属本县,下三龙属永安县。九龙上下二十余里,每龙两崖石峡道窄如关隘,仅可丈余,而石龙横绝水中,高可数丈,乘舟
春秋时部落名,狄之一种。在今山西潞城县东北一带。《春秋》:宣公三年(前606),“秋,赤狄侵齐”。又,宣公十五年,“六月癸卯,晋师灭赤狄潞氏”。
在今江西乐平市北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北宋太平兴国七年(982)置,治所在今山西河曲县东南。金大定二十二年(1182)改火山州。北宋太平兴国七年(982年)置,治今山西省河曲县西北火山。辖境相当今河曲县地。属河东路。北宋治平四年(1067
在今浙江乐清市东北瑶岙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4温州府乐清县: 窑奥镇 “在县东五十里窑奥山下,南临海,有巡司”。
北宋置,属江都县。即今江苏江都市东北宜陵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3扬州府: 宜陵镇在 “府东北六十五里。地势高阜,民居稠密,自湾头达泰州之道也”。在江苏省江都市南部、通扬运河两侧。面积58平方千米。人口
北宋置,属高唐县。即今山东高唐县南三十里南镇。旧曾置灵县于此。
一作頞根河。即今蒙古国鄂尔浑河。5至9世纪时为柔然、高车、回纥部族的活动中心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 “回鹘衙帐,东有平野,西据乌德鞬山,南依嗢昆水,北六七百里至仙娥河。” 突厥碑文作Orkhon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