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安陵镇

安陵镇

①在今河北景县东十七里安陵乡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
②即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五十二里大黄集东南安陵。《水经·济水注》:“济水又东径秦相魏冉冢南。冉,秦宣太后弟也,代客卿寿烛为相,封于穰,益封于陶,号曰穰侯……卒于陶,而因葬焉,世谓之安平陵。”北宋置安陵镇。明洪武元年(1368)曾移曹州治此,寻置安陵镇巡司。清末改为安陵集。民国间名冉堌村。1948年后复名安陵。


(1)古镇名。在今山东省菏泽市西南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为曹州治。(2)今镇名。(1)在河北省吴桥县西北部、南运河西岸。面积68平方千米。人口2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安陵,人口720。汉安陵县治,附近又有十八陵,故名。西晋东安陵县治,北魏、隋、唐安陵县治。1949年设水波乡,1958年改公社,1984年复乡,1992年改安陵镇。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。有面粉、砖瓦、预制天花板等厂。京沪铁路、104国道经此。古迹有安陵古城址。(2)在河北省景县东部。面积58.7平方千米。人口2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安陵,人口 1820。唐永徽年间此地为安陵县治,故名。宋废入将陵县,城遂废。明置巡检司于此。1953年建乡,1958年并入景州公社。1961年析建安陵公社,1983年复乡,1998年改镇。产小麦、玉米、谷子、甘薯、棉花。有砖瓦、木器、橡胶、面粉加工、玛钢件厂及运输队等。有安龙公路。(3)在河南省鄢陵县中北部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18平方千米。人口5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安陵,人口3万。东汉起为鄢陵县治。1958年置城关公社,1962年改镇,1965年复公社,1983年又改镇,1986年改安陵镇。因古时安、鄢同音,古城(今鄢陵县城北9千米处)在战国时称安陵,故名。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等。有木器、机械、印刷、钢木家具、酿酒、水泥制品等厂。禹郸铁路、311国道、开龚公路经此。古迹有唐庄遗址、三灵俣冢、尸宙碑、乾明寺塔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曹泾镇

    即今上海市金山县东南漕泾镇。旧属华亭县,清时有县丞驻此。

  • 西陵驿

    唐置,在今浙江萧山市西北十里西兴镇。白居易有《答微之泊西陵驿见寄》诗。

  • 汴故宫

    在今河南开封市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7开封府祥符县:汴故宫“在府城内正北。朱梁始都此,曰建昌宫。石晋改为大宁宫。周显德中,尝修治之。宋营缮益广,谓之大内。正殿曰大庆,其别殿以数十计。又有苑内诸殿,绵延相属

  • 西峪寨

    在今山西沁县西北西峪村。《清一统志·沁州》 “段村寨”条下:州西北“六十里有西峪寨”。

  • 沙沟水

    又名中川水。在今山东长清县南。《水经·济水注》 载:“(中川)水东南出山茌县之分水岭,溪一源两分,泉流半解,亦谓之分流交。半水南出太山入汶:半水出山茌县西北流,径东太原郡南,郡治山茌,西北与宾溪水合。

  • 瓯越

    ①东瓯之别称。本越族一支,秦、汉时分布于今浙江南部瓯江流域一带。西汉惠帝时封其首领摇为东海王,都东瓯,故称瓯越。后世因以此为今浙江南部或温州市的别称。② 《史记·南越列传》 有西瓯,当居南越西部地。因

  • 百灵庙

    在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驻地百灵庙镇。清康熙四十二年(1703)至四十五年(1706),喀尔喀右翼旗(俗称达尔罕旗)贝勒建,清廷赐名广福寺,俗称贝勒庙。因贝勒庙转音为百灵庙。或以为当地盛产百灵鸟,

  • 杨桃溪

    即今四川射洪县东南洋溪河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7:东关县有杨挑溪。《清一统志·潼川府一》:杨桃溪“在盐亭县东南。……《旧志》:在今县东南五十里。自西充县流入,合盐亭水。按《舆图》:杨桃溪在蓬溪县西,在县东

  • 朗平县

    唐武德四年 (621) 置,属南州。治所在今广西博白县西北十五里浪平。六年 (623) 属白州。贞观十二年 (638) 废。古县名。(1)唐武德四年(621年)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北。属白州。

  • 控拜暗沙

    在南海中中国中沙群岛内,位于中沙大环礁西部边缘。南距涛静暗沙4.8海里,东北距华夏暗沙6.4海里。1947年公布名称为控拜暗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