尉武山
即今湖北武汉市西北蔡甸区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6汉阳府 “百人山” 条下: “ 《志》 云,府西南八十里有尉武山。相传唐武德初,尉迟恭与朱粲战处。”
即今湖北武汉市西北蔡甸区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6汉阳府 “百人山” 条下: “ 《志》 云,府西南八十里有尉武山。相传唐武德初,尉迟恭与朱粲战处。”
①在今河北永年县 (临洺关) 东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光化三年 (900),李克用将李嗣昭拔洺州,朱全忠遣其将蕾从周 “自邺县渡漳水,营于黄龙镇”。即此。②即今湖北蒲圻市北黄龙镇。清道光 《蒲圻县志》
即今湖北远安县西北三十八里洋坪镇。清设把总驻防。
在今江苏仪征市西北铜山乡。《寰宇记》卷123扬州江都县:“大铜山在县西七十二里。即《汉书》称吴王濞即山铸钱,此其处也。”古山名。在今江苏省仪征市西北、长江北岸。明隆庆《仪征县志》载:“大铜山在县西北二
元置,即今福建建瓯市南四十里太平街。元置,即今湖南省汨罗市东北大荆。明废。
在今湖南新宁县西。瑶人所居。《清一统志·宝庆府二》 有“大绢峒”。
在今山东茌平县南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4茌平县:马庄馆“相传唐马周宅也”。光绪《山东通志》卷36称“今为马家铺”。
1933年1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由四川通江县的两河口、空山坝和陕西镇巴县的核桃树、简池四地析置,治两河口(今四川通江县北两河口乡)。同年2月迁治泥溪场(今通江县北泥溪乡)。1935年3月废。旧县名。(1)
又作楠木溪。在今云南富宁县东三十里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87广南府: 南木溪 “在富州东三十里。源出花架山,其水常温”。
明洪武四年 (1371) 改金竹府置,属贵州卫。治所即今贵州长顺县西北广顺镇。十年(1377) 升为安抚司。明洪武五年(1372年)置,治今贵州省长顺县西北广顺。属四川省。十年升为安抚司。
在今陕西省南部。宋敏求《长安志》卷11:万年县有毕原、白鹿原、少陵原;同书卷12:长安县有高阳原、细柳原。合称五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