嵑山
俗名茅山。在今北京市平谷县东北四十里靠山集北。清 《日下旧闻考》 卷 142 引 《平谷县志》 曰: “嵑山在县东北四十里,峰峦峭峻,林谷深邃。有双泉寺,金明昌中建。” 今寺已不存。旧址有 “大金明昌四年” 《重建双泉院碑》 残石; 另有一块汉白玉碑首,碑额为 “嵑山双泉禅寺碑石” 八字。
俗名茅山。在今北京市平谷县东北四十里靠山集北。清 《日下旧闻考》 卷 142 引 《平谷县志》 曰: “嵑山在县东北四十里,峰峦峭峻,林谷深邃。有双泉寺,金明昌中建。” 今寺已不存。旧址有 “大金明昌四年” 《重建双泉院碑》 残石; 另有一块汉白玉碑首,碑额为 “嵑山双泉禅寺碑石” 八字。
又作布特哈乌拉,简称乌拉。在今吉林永吉县北乌拉街满族镇西北。旧城临松花江,清康熙二十四年(1685)为防水患,于旧城东改建新城,即今乌拉街满族镇。清初置打牲乌拉总管于此,乾隆五年(1740)复添设协领
在今浙江萧山市西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中和三年 (883),“刘汉宏分兵屯黄岭、岩下、贞女三镇”。
在今四川江油市东北马角镇东,为梓潼水上源。《寰宇记》卷84阴平县:马阁水“在县北。源自龙州江油县大业山下,来经马阁山,南流入县界,又七十一里入梓潼县界,更名潼水”。
亦名温汤峡、温塘峡、东阳峡。在今四川重庆市西北北碚区西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75重庆府:温汤峡 “在巴县西南 (北) 一百六十里。上有温泉,自悬崖下涌出,四时腾沸如汤。唐乾符中置温汤寺”。此系缙云山与
战国卫邑,后入赵。在今河南清丰县西南。《战国策·秦策四》:“筑刚平,卫无东野,刍牧薪采,莫敢闚东门。”《史记·赵世家》:敬侯四年(前383)曰,“筑刚平以侵卫。五年,齐魏为卫攻赵,取我刚平”,即此。古
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4寻甸府:阿交合溪在“府东十五里。旧名些邱溢派江,其源有二:一自嵩盟州,一自马龙州流至此,又合流过沾益州界。或曰即交河上源也”。
在今河北景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3阜城县: 简子城 “在县东南三十里。相传赵简子所筑。一名东城,城下有简子津”。
即今河南温县东北赵堡镇。《清一统志·怀庆府二》: 赵堡镇 “在温县东北十五里”。在河南省温县东部。面积51平方千米。人口4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赵堡,人口 6700。春秋时晋将赵洁在此筑堡镇守黄河渡口,
1948年革命根据地由四明山区部分地析置,属浙江省。治所在今浙江余姚市南三十四里梁弄镇。1949年废。旧县名。1948年由四明山区部分地析置,治梁衕(梁弄,今浙江余姚市西南梁弄)。因境内有四明山得名。
在今河南临汝县城东北十八里风穴山中。据《风穴寺志略》载,该寺建于北魏,称香积寺。唐代扩建,并改名为白云寺。俗称风穴寺。明、清两代对寺内建筑有所修补和增建。现存最早的建筑是唐开元时建造的七祖塔,高22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