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港镇
即今江苏通州市(金沙镇)南三十八里川港镇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通州:“川港镇在城(今南通市)东南四十五里。”
在江苏省通州市南部,新江海河、通吕运河两岸。面积54平方千米。人口5.8万。清末为江边滩地,有小河川可通船只,名川港。镇因河名。1949年为镇,属川港区。1958年改东方红公社,1959年改名川港公社。1983年改置川港镇。2000年南兴乡并入。产稻、小麦、油菜籽、棉花等。有医疗器械、毛纺织品、针织品、冰箱电机等厂。通启寅公路经此。
即今江苏通州市(金沙镇)南三十八里川港镇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通州:“川港镇在城(今南通市)东南四十五里。”
在江苏省通州市南部,新江海河、通吕运河两岸。面积54平方千米。人口5.8万。清末为江边滩地,有小河川可通船只,名川港。镇因河名。1949年为镇,属川港区。1958年改东方红公社,1959年改名川港公社。1983年改置川港镇。2000年南兴乡并入。产稻、小麦、油菜籽、棉花等。有医疗器械、毛纺织品、针织品、冰箱电机等厂。通启寅公路经此。
五代梁乾化元年 (911) 升府谷镇置,为府州治。治所在今陕西府谷县境。次年迁至留得人堡(今陕西府谷县城)。元属葭州。清属榆林府。民国初属陕西榆林道。1928年直属陕西省。在陕西省东北端,东隔黄河与山
在今甘肃永登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3庄浪卫:瓦窑渠“在卫西二里”。
即番禺。今广东广州市。《山海经·海内南经》: “桂林八树,在番禺东。” 《续汉书 ·郡国志》注及 《太平御览》 卷172引 《山海经》 并作 “贲禺”。《水经·泿水注》: “泿水东别径番禺,《山海经》
五代方镇。后晋改成德军置。治所在镇州(今河北正定县)。后汉复名成德军。五代方镇名。五代晋时改成德军置,治镇州(今河北正定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石家庄、正定等市县地。汉复改成德军。
又名美阳川、秦王涧。在今山西闻喜县南。《新唐书·刘武周传》: 武德二年 (619),“敬德还浍州,王邀战,破之于美良川”。即此。在今山西省夏县北。《旧唐书·太宗纪上》:唐武德二年(619年),秦王李世
唐置,属好畤县。故址即今陕西乾县西北关头乡。在今陕西省永寿县西南店头镇。唐置。至德二载(757年),史思明叛军攻好畤,破大横关,李光弼追败之,即此。
①南朝梁改临江郡置,属南豫州。治所在乌江县(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镇)。北齐改为齐江郡。②隋大业初改扬州置,治所在江阳县(今江苏扬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淮南江北地区及镇江、丹阳、句容,安徽天长、全椒、滁州
明置,属会川卫。在今四川会理县西南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73四川行都司: 迷郎关 “会川卫城南六十里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4会川卫 “泸津关” 条:“《志》 云: 卫南六十里有迷郎关。一名迷水镇。旧有滇池
清置,即今甘肃安西县西北大泉村。 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:安西直隶州有大泉驿。
黄河津渡名。在今河南荥阳市北北邙乡牛口峪附近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“河水又东径板城北,有津谓之板城渚口。” 《隋书· 炀帝纪》: 大业元年(605) 开通济渠,“自板渚引河通于淮”。《元和志》卷5汜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