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平桥镇

平桥镇

即今江苏淮安市东南平桥镇。《清一统志·淮安府二》:平桥镇“在山阳县南五十里。枕堤跨河,田畴沃美,帆樯驿络,为淮甸门户”。


(1)在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南部。面积48平方千米。人口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平桥,人口 7700。宋代村民在平河上架桥称平河桥,以桥名村,后简称平桥。1950年设平桥乡,1958年改公社,1983年复乡,1986年置镇。产稻、小麦、棉花、油菜籽。有建材、印刷、农机等厂。每年三月初一逢庙会商贾云集。特产“平桥大糕”、“平桥豆腐”。淮扬公路经此。(2)在江苏省溧阳市东南部、宜溧山地西部。面积89平方千米。人口2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平桥,人口 2800。古时有石板桥名平桥。镇以桥名。1949年为中芳乡,后改山丫乡。1958年因建沙河水库迁今址,改名平桥公社。1983年改平桥乡,1995年改镇。南有青峰山,西有伍员山,东为长山,北为丁山岭,境西北有沙河水库。有江苏省第一座浆砌拱形石坝,泄洪时水流落差22米,蔚为壮观。产稻、小麦、油菜籽、竹木、板栗、茶叶、蚕茧等。有机械、造纸、采矿、制茶等厂。镇广公路经此。(3)在浙江省天台县西部。面积98.7平方千米。人口6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平桥,人口 6650。旧名平头潭,以水潭得名。平镇之名或渊此。镇有平桥,故亦称平桥。昔为台州著名集镇,与杜桥、路桥齐名。1950年为平镇乡,1958年改公社,1983年复为乡,1985年置镇,1992年改名平桥镇。产稻、柑橘、蚕茧等。有筛网、滤布、竹器、棕线等厂。商贸旺盛,有牧畜、木材、筛网、小商品等专业市场。公路通县城。为元末明初文学家徐一夔和现代散文家、烈士陆蠡故里。(4)在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东南部。区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120平方千米。人口8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平桥,人口7.2万。明代村西南建有平面小桥,称平桥,村因桥名。1961年信阳县人民政府从信阳市区迁此。1970年设平桥镇。产小麦、稻等。特产“信阳毛尖茶”。有发电、化肥、磷肥、冶炼、啤酒、火柴、陶瓷、建材等厂。京广铁路、312国道经此。名胜古迹有明将王竹里墓等。(5)在重庆市武隆县西部。面积54.4平方千米。人口1.2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平桥场,人口 1400。清嘉庆年间,因乡人在杩杨溪上修一石拱桥,平桥场由此得名。1930年置白顺镇。1951年改镇为乡。1992年撤乡建平桥镇。产稻、玉米、小麦、甘薯。有煤炭、大理石加工、水电站等业。涪南公路经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福建路

    北宋雍熙二年 (985) 改两浙西、南路置,治所在福州 (今福建福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。元至元十五年 (1278) 改置福建行中书省。北宋雍熙二年(985年)改两浙西、南路置,治福州(今福建福州市

  • 荣祉山

    一名灵芝山。在今四川仁寿县东南四十里始建乡境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 始建县: “旧治拥思茫水。圣历二年,移治荣祉山。” 《舆地纪胜》 卷150隆州: 荣祉山,“ 《皇朝郡县志》 云: 在井研县东北。……

  • 南通博物苑

    在今江苏南通市城东濠河南畔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 (1905),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办的博物馆,创办人系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。初建时占地35亩,以后逐步扩大。有中馆、南馆、北馆,收藏、陈列

  • 奴尔干都司

    明永乐七年(1409)改元东征元帅府置,治所在奴儿干城(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阿姆贡河汇入黑龙江处对岸特林地方)。辖境相当今外兴安岭南北、黑龙江、精奇里江(结雅河)、乌苏里江、松花江流域等地及库页

  • 屏营驿

    一作平营驿。清置,属奇台县。在今新疆奇台县东南九十里老奇台镇。宣统 《新疆图志》 卷79奇台县: 屏营驿 “即奇台旧治城。注: 戈壁平旷,城驻巡检,城外居民百余家”。

  • 乐宁镇

    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与察哈尔右翼前旗之间。《资治通鉴》:隋开皇十九年(599),“代州总管韩洪等将步骑一万镇恒安,达头骑十万来寇,韩洪军大败,仲卿自乐宁镇邀击,斩首千余级”。

  • 荆子口关

    又名荆子关、荆紫关。即今河南淅川县西北九十里荆紫关。《金史·武仙传》: 正大八年(1231),仙 “由荆子口东还”。民国初有县佐驻此。白狼农民起义军即由此入陕西。即“荆紫关”。

  • 江口堡

    ①明嘉靖中置,属绥宁县。即今湖南绥宁县南三十九里黄桑坪苗族乡。②即今广东始兴县西江口。明隆庆六年(1572)黄塘驿迁此。明初置,在今广东省始兴县西江口。

  • 开平镇

    即今河北唐山市东北十五里开平镇。明永乐初为开平中屯卫治。成化初筑城。清又设把总驻此。在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东部。区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61.1平方千米。人口4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开平,人口1.3万。明永乐

  • 赤晏庙

    在今江苏涟水县西南。《明史·河渠志一》:嘉靖三十一年(1552),总河副都御史曾钧上言:“刘伶台至赤晏庙凡八里,乃黄河下流,淤沙壅塞,疏浚宜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