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津亭
在今湖南益阳市西北。《新五代史·楚世家·周行逢传》:五代周显德中,湖南叛将张文表自衡州取潭州,周保权将杨师璠讨之,“师璠至平津亭,文表出战,大败之”。即此。
在今湖南省益阳市西北。北宋建隆三年(962年),湖南叛将张文表自衡州取潭州,将取朗陵,军于平津,周保权将杨师璠破执之,即此。
在今湖南益阳市西北。《新五代史·楚世家·周行逢传》:五代周显德中,湖南叛将张文表自衡州取潭州,周保权将杨师璠讨之,“师璠至平津亭,文表出战,大败之”。即此。
在今湖南省益阳市西北。北宋建隆三年(962年),湖南叛将张文表自衡州取潭州,将取朗陵,军于平津,周保权将杨师璠破执之,即此。
元代西藏地名。《元史·百官志三·宣政院》 载: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,其属附见有思答笼剌万户。《汉藏史集》、《增续源流》 等藏文史籍载,乌思藏十三万户中,乌思地区 (前藏) 六个万
又作於都斤山、乌德鞬山。即今蒙古国杭爱山。名见 《周书》、《隋书》、两 《唐书》之《突厥传》 及其他文献,为突厥、薛延陀、回纥可汗相继建牙之地。突厥文碑作Utukan(Otukan)。《新唐书·突厥传
一名湓浦口。即今江西九江市西古湓水 (今龙开河) 入江之口。古湓口城 (又称湓城),历来为戍守重地。
西汉置,属信都国。治所在今河北景县西南。东汉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河北省景县西南。属信都国。东汉废。
在今福建泰宁县北。明嘉靖 《邵武府志》 卷2山川: 钟石山 “形如覆钟”,故名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8泰宁县: “钟石山在县北十五里。形如覆钟。周围壁立,其上坦平,下临清溪,高可百尺,缘崖为径。”
清雍正时置,属西宁办事大臣。为玉树四十族之一。驻牧地在沁喀庄 (今青海称多县西北通天河东北岸)。清末为玉树二十五族之一。
即今广西灵山县西六峰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19钦州:西灵山“在州(今旧州镇)西北一百余里。唐贞观十年,移灵山县治于此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4灵山县:西灵山在“县西一里。一名石六峰山,其峰有六,雄壮奇特,
东汉建安二十年(215)分汉中郡置,属益州。治所在西城县(今陕西安康市西北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石泉县至安康市间汉水流域一带。三国魏改名魏兴郡。隋大业初复改金州为西城郡,治所在金川县(今安康市)。唐初又改
又名富乐山。在今四川华蓥市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65广安军: 富灵山,“ 《元和郡县志》: 在渠江县东南七十里。峻峭多药物,实灵仙所居”。
明永乐十三年 (1415) 改散毛长官司置,属施州卫。治所在今湖北来凤县西北猴栗村。清初改为散毛土司,雍正十三年 (1735) 改土归流,置来凤县。明永乐十三年(1415年)升散毛长官司置,治今湖北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