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齐郡
北魏皇兴三年(469)置,属司州。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西,后徒治今朔州市东南。寻废。
北魏皇兴初置,治今山西省大同市西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大同、朔州、左云、山阴等市县地。皇兴三年(469年)徙治今朔州市东南。后废。
北魏皇兴三年(469)置,属司州。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西,后徒治今朔州市东南。寻废。
北魏皇兴初置,治今山西省大同市西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大同、朔州、左云、山阴等市县地。皇兴三年(469年)徙治今朔州市东南。后废。
亦名霸陵原。在今陕西西安市东灞河与浐河之间,东西宽约十三里,南连秦岭,北达灞、浐交汇处,长四十余里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 新丰县注引《三秦记》曰:“县西有白鹿原,周平王时白鹿出。”宋程大昌《雍录》卷7:
北齐置,治所在怀戎县(今河北涿鹿县西南桑干河南岸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怀来、涿鹿、昌平等县地。北周改为燕州。隋大业初废。唐武德七年(624)复置,贞观八年(634)改为妫州。北齐置,治怀戎县(今河北涿鹿县
明永乐五年 (1407) 属谅江府。治所在青林县 (今越南东北部海兴省之南策)。辖境相当今越南海兴省、海阳县以北地区。宣德二年 (1427) 以后入安南。
在今山东蒙阴县东南六十里。坐落在蒙阴、沂南二县交界处。原名卢山,因1947年孟良崮战役发生在此,故更名孟良崮,以卢山第三峰孟良崮(海拔536米) 而得名。在山东省中南部、沂南县与蒙阴县交界处。主峰海拔
亦作青蛉川。即今云南大姚、姚安两县境龙川江支流苴宁河及其上源青蛉河。《资治通鉴》: 隋开皇十七年 (597),史万岁征南宁夷爨玩,“入自蜻蛉川,至于南中。夷人前后屯据要害,万岁皆击破之”。即“青蛉川”
1914年改永宁县置,属河南河洛道。治所即今河南洛宁县。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在河南省西部。属洛阳市。面积2305.5平方千米。人口44.9万。辖3镇、18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西魏文帝时置北宜阳县
明洪武二十三年 (1390) 置,属安南卫。治所即今贵州兴仁县。永乐十三 (1415) 改属普安州。清顺治十八年 (1661) 改置普安县。明洪武二十三年(1390年)置,治今贵州省兴仁县,属安南卫。
战国时齐邑,在今山东商河县西北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惠文王十九年(前280),“赵奢将,攻齐麦丘,取之”。即此。古邑名。战国齐邑。在今山东省商河县西北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赵惠文王十九年(前280年),“
在今浙江永康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3永康县: 绝尘山“在县东南二十九里。以山势崄巇出尘而名”。
即今湖南耒阳市东南黄市镇。《清一统志·衡州府二》 “竹塔市”条下:“上堡市,在(耒阳)县南四十里。地多冈陵,产铅锡,有锡坑三十余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