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宁路
元至元十六年 (1279) 改建宁府置,属福建省。治所在建安、瓯宁二县 (今福建建瓯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建瓯市以上的建溪流域及寿宁、周宁等县地。明洪武元年 (1368) 复为建宁府。
元至元十六年(1279年)改建宁府置,治建安、瓯宁二县(今福建建瓯市)。属江浙行省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建瓯市以北的建溪流域及寿宁、周宁等县地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改为建宁府。
元至元十六年 (1279) 改建宁府置,属福建省。治所在建安、瓯宁二县 (今福建建瓯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建瓯市以上的建溪流域及寿宁、周宁等县地。明洪武元年 (1368) 复为建宁府。
元至元十六年(1279年)改建宁府置,治建安、瓯宁二县(今福建建瓯市)。属江浙行省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建瓯市以北的建溪流域及寿宁、周宁等县地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改为建宁府。
或作甘澍市。即甘草镇。在今江苏太仓市东北七十里江中。
北宋置,属涪城县。在今四川三台县西北八十里永明镇。在贵州省剑河县东北部、八卦河东岸。面积211平方千米。人口2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南明,人口 3240。元、明至清康熙年间为楠木洞、赤溪湳洞长官司治所。
即今青海西宁市北北禅山。因多土楼,故名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“湟水又东径土楼南,楼北倚山原,峰高三百尺,有若削成。楼下有神祠,雕墙故壁存焉。”《元和志》卷39湟水县:“土楼山,在县西一百三十里。下有土楼
即佷山县。汉置,在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三十六里州衙坪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 作 “很山”。
在今台湾省本岛北端,为一火山群。该山在早期文献中亦作大遯山或大洞山,亦有称为奇独龟崙山。大屯之名,相传因其西麓为大屯社所在地而起。清康熙间高拱乾《台湾府志》地图有大屯社之名。
在今广东兴宁市东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91循州:灵泉岭“在兴宁县东南四十里”。
唐永徽二年 (651) 置羁縻州,属茂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南邛崃山附近地区。后废。
明置,即今辽宁凤城市东北石城镇。明《辽东志》 卷3: 新安堡 “官军四百五十二员名,堡土山势临境,石岭儿、梁家峪可按伏”。
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之呼伦湖。《清一统志·黑龙江》: 呼伦池 “在呼伦布雨尔西二百五十余里”。西清 《黑龙江外纪》 卷1: 呼伦池 “池方数百里,产五色盐,可煮可食”。民国 《黑龙江志稿》卷4 《地理
即哈阑真沙陀。在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北境。一说在今蒙古国东方省东南境。成吉思汗与汪罕大战于此。《圣武亲征录》作合兰只。《史集》第1卷第2分册第166页作合剌阿勒只惕一额列惕。约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