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徐州

徐州

①古九州之一。《尚书· 禹贡》: “海、岱及淮惟徐州。” 《尔雅·释地》: “济东曰徐州。” 海指今黄海,岱即泰山,淮即淮水,济东即古济水以东。

②邑名。(1) 一作平舒。战国齐地,即今河北大城县。《史记·田敬仲完世家》: 威王二十四年 (前333),“吾吏有黔夫者,使守徐州,则燕人祭北门,赵人祭西门”。(2) 又作舒州。春秋、战国齐地,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南。《史记·越王句践世家》: 句践“与齐、晋诸侯会于徐州”。即此。

③战国时鲁地。在今山东滕州市南。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 “勾践已平吴,乃以兵北渡淮,与齐、晋诸侯会于徐州。” 又 《鲁周公世家》: 顷公十九年(前254),“楚伐我,取徐州”。《集解》: “徐广曰:徐州在鲁东,今薛县。” 《续汉书 ·郡国志》: 鲁国薛“本国,六国时曰徐州”。《水经·泗水注》 引 《竹书纪年》: “梁惠成王三十一年,邳迁于薛,改名徐州。”

④西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。辖境相当今山东东南部和江苏长江以北地区。东汉时治所在郯县(今山东郯城县)。三国魏移治彭城县 (今江苏徐州市)。东晋时移治京口 (今江苏镇江市)。南朝宋永初二年 (421) 改为南徐州。

⑤十六国后秦置,治所在项城 (今河南沈丘县)。后废。

⑥后燕初置于黄巾固 (今山东章丘市西北水寨)。后徙黎阳 (今河南浚县东北)。又徙治鄄城 (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镇)。《十六国疆域志》 卷12: “ 《后燕录》: 建兴二年,垂以翟辽为徐州刺史。” 《资治通鉴》: 东晋太元十三年 (388),“燕青州刺史陈留王绍为平原太守辟闾浑所逼,退屯黄巾固。燕主垂更以绍为徐州刺史”。

⑦南燕置,治莒城 (今山东莒县)。《晋书·地理志》: 南燕慕容德以 “徐州刺史镇莒城”。《寰宇记》卷24: “ 《南燕录》: 慕容德以尚书潘聪为徐州刺史,镇莒城。又以桓遵为徐州刺史,亦理此。”

⑧南朝宋永初二年 (421) 改北徐州置,治所在彭城县 (今江苏徐州市)。隋大业初改为彭城郡,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为徐州。天宝元年 (742)又改彭城郡,乾元元年 (758) 复为徐州。元至元二年 (1336) 省彭城县入州,属归德府。至正八年 (1348) 升为徐州路,十二年 (1352) 降为武安州。明洪武初复名徐州,属凤阳府。十四年 (1381)直隶南京。清属江苏省,雍正十一年 (1733) 升为徐州府。

⑨南朝宋侨置,治所在燕县 (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临淮关东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南蚌埠、凤阳、明光、定远、来安、滁州、全椒等市县地。南齐改为北徐州。

⑩北魏延和二年 (433) 置,治所在济阳县 (今河南兰考县东北)。皇兴初废。

(11)金天会七年 (1129) 改安肃军置,治所在安肃县 (今河北徐水县)。天德三年 (1151) 改名安肃州。


(1)古九州之一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海、岱及淮惟徐州。”《尔雅·释地》:“济东曰徐州。”海指今黄海,岱是泰山,淮是淮水,济东即济水以东。(2)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和山东省东南部地区。东汉治郯县(今山东郯城县),三国魏移治彭城(今江苏徐州市)。东晋初失淮北地,治所南迁。义熙七年(411年)治京口(今江苏镇江市)。南朝宋永初二年(421年)改徐州为南徐州,以北徐州为徐州。东晋、北朝以后辖境缩小。元至正时升为徐州路。明洪武初复改为徐州。清雍正时升为府。(3)十六国后燕置,治黄巾固(今山东章丘市),后移治黎阳(今河南浚县东),又移治鄄城(今山东鄄城县北)。后废。(4)十六国南燕置,治莒城(今山东莒县)。辖境约当今山东省沂山东南迄滨海一带。(5)春秋战国齐邑。在今山东省滕州市南。《古本竹书纪年》:“魏惠王三十年(前340年),下邳迁于薛,改名徐州。”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勾践已平吴,乃以兵北渡淮,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。”皆即此。参见“薛(1)”。(6)又作平舒。战国齐邑。即今河北省大城县。《战国策》:齐威王二十四年(前333年),谓魏王曰:“吾吏有黔夫者,使守徐州,则燕人祭北门,赵人祭西门。”即此。(7)十六国后秦置,治项县(今河南沈丘县南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商丘市、太康县、商水县以东地区和安徽省亳州、涡阳、蒙城等市县。后废。(8)北魏延和二年(433年)置,治济阳县(今河南兰考县东北)。皇兴初废。(9)金天会时改安肃军置,治安肃县(今河北徐水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徐水县东部。天德三年(1151年)改为安肃州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原阳县

    ①西汉置,属云中郡。治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八拜乡古城。东汉末废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荒干水 “西南径武皋县,王莽之永武也。又南径原阳县故城西,又西南与武泉水合”。②即源阳县。在今四川万县市西南武

  • 泸山县

    元改卢山县置,属雅州。治所即今四川芦山县。《元史· 世祖纪》: 中统三年 (1262),宋兵攻 “雅州、泸山”。即此。元末废入严道县设巡司。蒙古改卢山县置,即今四川省芦山县。后省。明洪武六年(1373

  • 拘夷国

    一作龟兹国、丘兹国、归兹国、屈支国、屈茨国、屈兹国、鸠兹国、俱友囊国。本西域城国,西汉属西域都护,都在延城 (今新疆库车县东郊皮朗旧城)。魏晋时迁今沙雅县北羊达克沁废城,仍称延城。唐迁于旧城,改名伊罗

  • 乌雨克灵喀城

    又作领噶尔谿、晤欲领喀尔。即今西藏南木林县东乌郁。《清一统志·西藏》 藏地诸城:乌雨克灵喀城“在日喀则城东南三百七十里”。

  • 泰宁城

    清雍正九年 (1731) 建,在今四川道孚县东南协德乡 (街村)。因七世达赖喇嘛移居惠远庙,故建土城驻兵保护。

  • 北清郡

    应为北淯郡。在今河南南召县东南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 讹作“北清郡”。

  • 翁源水

    亦名滃溪,泷头水。即今广东翁源、英德二县市境之翁溪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2英德县: 泷头水在 “县南十里。源出翁源县之翁山,经象冈流至此,亦谓之翁源水,与泷水合。泷水即武水之别名。浈水合于武水,故兼有

  • 祁命簇长官司

    明洪武十四年(1381)置,属松潘卫。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北水晶乡(祁命)。《明史·四川土司传》:正统四年(1439),“松潘指挥赵得奏:祁命族番寇商巴作乱,官军捕擒之”。后废。祁,又作祈。明洪武十四年

  • 三龙口

    在今安徽砀山县东南二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9砀山县:龙扒沟在“县东南三十里。旧通汴水。明嘉靖三十八年淤。创开一派,由城东南二十五里冲三龙口”。

  • 何田寨

    南宋置。即今福建长汀县东南河田镇。《清一统志·汀州府》:何田市“在长汀县南四十五里,为商旅凑集处。宋嘉定间置寨,明初设税课司于此。后裁”。南宋嘉定中置,即今福建省长汀县东南河田镇。清同治三年(186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