恩施县
清雍正六年 (1728) 改施州卫置,属归州。治所即今湖北恩施市。十三年 (1735) 为施南府治。民国初属湖北荆南道。1921 年为施鹤道治。1932年直属湖北省。1981年析城区置恩施市。1983年撤销恩施县,并入恩施市。
古旧县名。清雍正六年(1728年)由施州卫改置,治今湖北省恩施市。属归州。十三年为施南府治。1912年废府留县。1981年县城区设置恩施市。1983年恩施县并入恩施市。
清雍正六年 (1728) 改施州卫置,属归州。治所即今湖北恩施市。十三年 (1735) 为施南府治。民国初属湖北荆南道。1921 年为施鹤道治。1932年直属湖北省。1981年析城区置恩施市。1983年撤销恩施县,并入恩施市。
古旧县名。清雍正六年(1728年)由施州卫改置,治今湖北省恩施市。属归州。十三年为施南府治。1912年废府留县。1981年县城区设置恩施市。1983年恩施县并入恩施市。
在今陕西高陵县西南。宋敏求 《长安志》卷17高陵县: 鹿苑原 “在县西南三十里。东西长一十五里,南北阔一里”。
1917年析建水县勐喇、茨通坝、者米三土掌寨地置,属云南蒙自道。治所在王布田 (即今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)。民国 《云南省金河行政委员区域地志资料册》: “因治城去铜厂道路有金河一条,距城约三十
即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梅江乡。明置邑梅洞长官司于此。清光绪《秀山县志》卷1:邑梅场在“县南六十里”。
北宋嘉祐四年(1059)改益州路置,治所在成都府(今四川成都市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邛崃山以东,大渡河以北,龙门山西南及沱江以西大部,以东一小部分地区。元初废。北宋嘉祐四年(1059年)改益州路置,治成都
即今河北广宗县东北二十里李怀乡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51广宗县图:东北有李怀集。
唐置,属维州。在今四川理县东北通化乡西甘溪。后废。
古道名。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。《寰宇记》卷6灵宝县: “晋王斜路,即 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函谷关路也。西接湖城县,东至此县界六十一里。已废。开皇九年,晋王自扬州回,复此路,因名晋王斜路。”
明初置,在今广东大埔县西南。嘉靖四十一年(1562)置巡司于此。
一作月帖古忽阑、 月忒哥忽阑。 元汪罕游牧地之一。约在今蒙古国哈剌和林东南。
又作都篖。西晋太康二年 (281) 在原都梦县地置,属兴古郡。治所在今云南文山县境。东晋永和三年 (347) 后改西安县。古县名。西晋太康二年(281年)置,治今云南省文山县境内。属兴古郡。南朝宋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