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丘县
隋开皇十八年 (598) 改江夏县置,属显州。治所在今河南泌阳县东北五十里。《元和志》 卷21: “取慈丘山为名。” 大业初属淮安郡。唐属唐州。五代周废入比阳县。
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改江夏县置,“取慈丘山为名”(《元和郡县志》),治今河南省泌阳县东北,属淮安郡。唐属唐州。五代周显德三年(956年)废入比阳县。
隋开皇十八年 (598) 改江夏县置,属显州。治所在今河南泌阳县东北五十里。《元和志》 卷21: “取慈丘山为名。” 大业初属淮安郡。唐属唐州。五代周废入比阳县。
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改江夏县置,“取慈丘山为名”(《元和郡县志》),治今河南省泌阳县东北,属淮安郡。唐属唐州。五代周显德三年(956年)废入比阳县。
即今广东化州市北丽岗镇。明万历《高州府志》卷1:化州有尖岗墟。清光绪《高州府志》卷10化州:尖冈墟在“州北三十里”。
在今湖北南漳县西七里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明太祖吴元年 (1367) 改益都路置,属山东等处行中书省 (后改山东布政使司)。治所在益都县 (今山东青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博兴、沂源、蒙阴以东,昌乐、安丘、诸城以西,南、北滨海之地。清属山东省,
①在今湖北荆沙市西北荆州区故江陵县城东。《后汉书·光武帝》: 建武五年 (29),“遣征南大将军岑彭率二将军伐田戎于津乡,大破之”。注:“南郡有津乡,故城在今荆州江陵县东。”②在今湖北枝江县西。《水经
元代对中书省直辖地区之称呼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: “中书省统山东西、河北之地,谓之腹里。” 其地相当今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及河南、吉林、辽宁等省部分地区。
北宋置,属池州。在今安徽贵池市东北郊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6池州:永丰监(州东北二里)“至道二年置,铸铜钱”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:北宋至道二年(996)十月,“诏以池州新铸钱监为永丰监。先是饶州有永平监,
即今江苏泗阳县西北十八里史集乡。《清一统志·淮安府二》:史家集巡司“在桃源县黄河北岸。本朝乾隆二十七年置”。
即广汉县。治所在今四川射洪县南六十里柳树镇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 新城郡通泉县:开皇初“并光汉县入”通泉。因避隋炀帝广讳改广为光。古县名。北周以广魏县改名,治今四川省射洪县(太和镇)。属新城郡。隋大业中废
一名双河。即今安徽青阳县东之青河。为青通河支流。源出县南分流岭,北流至县城东入青通河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青阳县: “南有临城河。”《方舆纪要》 卷27青阳县: 临城河 “在县南。《志》 云,大通河之别
在今云南保山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8保山县:何尾堰“在城南二十里。周广二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