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昔阳县

昔阳县

①隋开皇六年 (586) 置,属栾州。治所即今河北晋州市。十八年 (598) 改名鼓城县。

②1914年改乐平县置,属山西冀宁道。治所即今山西昔阳县。1928年直属山西省。


(1)古县名。隋开皇六年(586年)置,治今河北省晋州市。属定州。十八年改为鼓城县。(2)今县名。在山西省东部、太行山西麓,东邻河北省。属晋中市。面积 1952 平方千米。人口23.4万。辖5镇、7乡。县人民政府驻乐平镇。西汉于今县西南置沾县,属上党郡。东汉建安中置乐平县,属乐平郡。北魏太平真君九年(448年)废乐平郡,乐平县并入沾县,属太原郡。孝昌二年(526年)于今和顺县重置乐平郡及乐平县。北齐郡、县同迁沾城(今县城)。隋开皇初废郡,县属并州;开皇十六年(596年)于县置辽州,并置东山县。大业二年(606年)废辽州及东山县,乐平县属并州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于乐平县再设辽州,六年辽州移治辽山,乐平改属受州;贞观八年(634年)废受州,乐平复属并州;开元十一年(723年)属太原府。北宋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乐平县改属平定军。金大定二十二年(1182年)改属平定州,兴定四年(1220年)升县为皋州。蒙古至元初废州复县,至元二年(1265年)省县为乡入平定州,七年复置乐平县。明因之。清嘉庆元年(1796年)废乐平县为乡入平定州。1912年恢复乐平县。1914年因与江西省乐平县重名,改称昔阳县,属冀宁道。1927年直属山西省。1949年属榆次专区。1958年归阳泉市,1960年复县。1983年属晋中地区。1999年属晋中市。地处太行山中段,松溪河、清漳河、潇河流经境内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以玉米、谷子、高粱、豆类、麻类、棉花为主。矿产有煤、铁、铝土、铜、铅、石膏、硫黄、耐火土、黏土、云母、石灰石、石棉、浮石等。工业有煤炭、冶金、化工、建材、机械、纺织、酿酒、造纸等。阳涉铁路、207国道、昔九等公路经过县境。名胜古迹有石马寺、古长城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龙泉百户所

    明洪武年间置,在今江西遂川县城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7吉安府“附见”:龙泉守御百户所“在(龙泉)县治东。洪武七年置,三十二年革。永乐二年复置,隶赣州卫左千户所”。

  • 两京

    ①指东汉首都雒阳(今河南洛阳市东北)和西汉旧都长安(今陕西西安市西北)。②唐显庆二年(657)以后,称京城长安(今陕西西安市)和东都洛阳(今河南洛阳市)为两京。③北宋以东京开封府(今河南开封市)和西京

  • 武索镇

    即今江西万安县东南武术乡。清置巡司于此。

  • 效谷 (穀) 县

    西汉置,属敦煌郡。治所在今甘肃敦煌市东北四十里郭家堡乡墩湾村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师古注: “本鱼泽障也。桑钦说,孝武元封六年济南崔不意为鱼泽尉,教力田,以勤效得谷,因立为县名。” 西凉王李暠曾为效谷令

  • 银沙罗甸宣慰司

    元天历二年 (1329) 置银沙罗甸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,属云南行省。治所在今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北一百十里上允镇。辖境约当今澜沧江以西、萨尔温江以东,小黑江以南地区。至顺二年(1331) 改银沙罗甸军

  • 舍亭山

    在今浙江余杭市西。《宋书·王敬弘传》:南朝宋元嘉二十四年 (447),敬弘 “薨于余杭之舍亭山”。即此。

  • 希里沟

    即今青海乌兰县驻地。1936年都兰县曾迁治于此。1959年于此置乌兰县。“希里沟”,蒙古语意为“大草甸子”。民国汪公亮《西北地理》:都兰县垦区有希里沟。

  • 仙霞贯镇

    亦作仙霞观。即今江西于都县东北七十里仙下乡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9:雩都县东北有仙霞观墟。

  • 西施山

    即土城山。在今浙江绍兴市东五云门外。《清一统志·绍兴府》:土城山“在会稽县东六里。《越绝书》:越王得西施,教习于北坛利邱里土城,三年而献吴。亦名西施山”。

  • 萧王寨

    即今河南信阳县东北六十里萧王乡。清尹耕云 《豫军纪略》 卷4: 同治元年 (1862) 九月,“进攻萧王寨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