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板桥

板桥

①即今北京市门头沟区西北板桥村。平绥铁路 (今京包路) 有大台支线通此。

②亦作版桥。唐末汴州城西军事要地。在今河南开封市西。《旧唐书·马燧传》: 大历十一年 (776),马燧平定汴州,让功于李忠臣,“乃引军退舍于板桥”。《旧五代史· 梁书 · 太祖纪》: 光启三年(887) 秦宗权围汴州,派张眰屯赤冈,“秦贤屯于版桥”。即此。

③在今河南正阳县南商山道中。唐温庭筠 《商山早行》 诗: “鸡声茅店月,人迹板桥霜。” 即此。

④在今四川三台县东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 五代唐长兴三年 (932),“李仁罕自遂州来,赵廷隐迎于板桥”。胡三省注: “板桥在梓州东南。”

⑤元为站,属昆明县。即今云南昆明市东四十里大板桥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4昆明县: 板桥驿,“明初沐英等征云南,师至板桥,即此”。清有县丞驻此。

⑥即今云南罗平县东北板桥镇。清有经制外委驻此。


(1)古桥名。在今四川省三台县东南。五代唐长兴三年(932年)后蜀赵廷隐迎李仁罕于此。(2)古地名。(1)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,为其西面门户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大历十一年(776年)马燧讨平汴州李灵曜后,“引军西屯板桥”,即此。(2)在今河南省正阳县商山道中。唐温庭筠《商山早行》:“鸡声茅店月,人迹板桥霜。”即此。(3)即今云南省昆明市东大板桥镇。为昆明外围防戍要地。明初沐英等征云南,师至板桥,即此。(3)集镇名。(1)在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南部、板桥河两岸。属板桥街道办事处。人口 7500。为原板桥镇人民政府驻地。初名板桥浦,因古代“水上南北结浮桥渡水,故曰板桥”。三国时为军事要地。宋至清称古雄镇。1911年改名板桥街。产稻、小麦、蔬菜等。有农机、水泥、砖瓦等厂。宁铜铁路和宁马高速公路经此。(2)在安徽省休宁县南部、沂源河西岸。板桥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 1300。古为驿道,建有木板桥,故名。盛产茶叶、毛竹、木材、板栗、猕猴桃。淡水养鱼发达。有综合加工厂。有公路接慈张公路。(3)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南部、路南坝子南缘。板桥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 2140。明嘉靖二十三年(1544年),在穿村而过的巴江中砌石墩铺木板成桥,因名。旋改石拱桥,仍称板桥。产稻、蚕豆、小麦、烤烟等。为县内较大农贸集市。有公路北接昆那公路。(4)在甘肃省合水县西北部、马莲河与县川河交汇处。板桥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910。明、清前村南县川河上架有木板桥,故名。特产黄花菜。有麻袋厂。马莲河、县川河上均架有公路桥,为县交通枢纽。宜兰、合庆公路经此。古迹有金清凉寺石雕造像和宋忠义将军张吉墓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建元县

    南齐置,属宣城郡。治所在今安徽宣州市境。旋废。

  • 鲜卑

    东胡的一支。秦汉时,游牧于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及洮儿河之间。附于匈奴。北匈奴西迁后,进入匈奴故地,并其余众,势力渐盛。《后汉书·鲜卑传》: “鲜卑者,亦东胡之支也,别依鲜卑山,故因号焉。”东汉桓帝时,首

  • 大翁铺

    明置,即今贵州黄平县西北大翁铺。

  • 拜答刺河

    今蒙古国巴彦洪果尔省拜达里克河。元《圣武亲征录》 载: 成吉思汗与汪可罕联兵攻乃蛮,回师至拜答剌边只儿之地,遭乃蛮伏兵截击。拜答剌为河名,“边只儿” 意为两河合流处,指今拜达里克河与扎克河会流点附近地

  • 仙源镇

    在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东十里,麻川西岸。原为太平县治,1963年移往甘棠镇。有仙源桥。《明一统志》卷15宁国府:仙源桥“在太平县南,旧名富溪。宋绍兴间建,本朝正统初重修”。(1)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中部

  • 茅坝

    唐置,在今四川江津市东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乾宁三年 (896),荆南将许存 “弃城走,其众稍稍归之,屯于茅坝”。胡注: “宋白曰: 渝州江津县有茅坝驿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69江津县: 茅坝驿“在县东。

  • 蓼山

    在今河南唐河县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胡阳县 “有蓼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1唐县 “唐子山”条下: “蓼山在县南九十里。县本古蓼国地,山因以名。”

  • 贲禺

    即番禺。今广东广州市。《山海经·海内南经》: “桂林八树,在番禺东。” 《续汉书 ·郡国志》注及 《太平御览》 卷172引 《山海经》 并作 “贲禺”。《水经·泿水注》: “泿水东别径番禺,《山海经》

  • 黄华山

    ①一名黄花山。在今福建建瓯市东北隅。《寰宇记》 卷101建州建安县: 黄花山,“ 《郡图》云,在郡东。元嘉元年徙郡于黄花山西是也”。明洪武十九年 (1386) 改拓郡城,山遂包在城中。五代时王延政建太

  • 春秋戎邑。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南,伊水东。《左传》:僖公十一年(649)夏,“扬拒、泉、皋、伊、雒之戎同伐京师”。杜注:“扬、拒、泉、皋皆戎邑,及诸杂戎居伊水、雒水之间者。”江苏省扬州市简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