枣阳县
隋仁寿元年 (601) 改广昌县置,为昌州治。治所即今湖北枣阳市。《元和志》 卷21枣阳县:“因枣阳村为名。” 大业初为舂陵郡治。唐属随州。南宋绍兴十二年 (1142) 升为枣阳军。元降为县,属襄阳路。明属襄阳府。民国初属湖北襄阳道。1932年直属湖北省。1988年改设枣阳市。
古旧县名。隋仁寿元年(601年)改广昌县置,治今湖北省枣阳市。属昌州,大业初为舂陵郡治。南宋置枣阳军,为军治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属南阳府,十九年属襄阳路。明、清属襄阳府。1988年撤销,改设枣阳市。
隋仁寿元年 (601) 改广昌县置,为昌州治。治所即今湖北枣阳市。《元和志》 卷21枣阳县:“因枣阳村为名。” 大业初为舂陵郡治。唐属随州。南宋绍兴十二年 (1142) 升为枣阳军。元降为县,属襄阳路。明属襄阳府。民国初属湖北襄阳道。1932年直属湖北省。1988年改设枣阳市。
古旧县名。隋仁寿元年(601年)改广昌县置,治今湖北省枣阳市。属昌州,大业初为舂陵郡治。南宋置枣阳军,为军治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属南阳府,十九年属襄阳路。明、清属襄阳府。1988年撤销,改设枣阳市。
明洪武七年 (1374) 降葭州置,属绥德州。治所即今陕西佳县。十三年又升为葭州。1913年复改葭县。次年属陕西榆林道。1928年直属陕西省。1964年改为佳县。旧县名。本清葭州,1913年改葭县,治
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北荡泽河畔。《水经·滍水注》: 波水 “出霍阳西川大岭东谷,……其水又南径蛮城下,盖蛮别邑也”。
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南。南燕时戍守要地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义熙二年(406)南燕西中郎将封融奔魏,“封融与群盗袭石塞城,杀镇西大将军余郁,国中振恐”。即此。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西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义
西汉元鼎二年 (前115) 建。在长安城中北关内 (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未央乡卢家口村)。《汉书·武帝纪》 载: “元鼎二年春,起柏梁台。”《三辅黄图》 卷5引 《三辅故事》 云: “以香柏为梁也。武帝尝
在今湖南武冈县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1武冈州:广福山“山峰峻拔,石洞深邃”。
清乾隆间置,即今辽宁朝阳县南六家子镇。民国 《朝阳县志》 卷5: “朝阳营守备署,在县南一百六十里六家子,乾隆三十九年设。”
即今福建龙海市东南海滨岛美。旧属海澄县, 明置巡司于此。即今福建省龙海市东南岛美。明初置巡检司于此。清废。
①即今河南息县。南北朝时为双方争夺要地。北魏于此置东豫州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东豫州“太和十九年(495)置, 治广陵城”。孝昌三年(527)属梁,相继置西豫州、淮州于此。《周书·宣帝纪》:“梁士彦拔广
北宋东京(今河南开封市)阁名。咸平四年(1001)建。《宋史·职官志》 载:“在会庆殿西偏,北连禁中,阁东曰资政殿,西曰述古殿。阁上以奉太宗御书、御制文集及典籍、图画、宝瑞之物,及宗正寺所进属籍、世谱
①在今湖南长沙市西南。《元和志》 卷29长沙县: “故陶关,在县西南五里。晋杜弢据湘州反,陶侃讨之,因置此城。”②即今四川汶川县南八十二里桃关。《明史·土司传》: 洪武十一年 (1378),“四川都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