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柘城县

柘城县

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属宋州。治所在今河南柘城县北。大业初属梁郡。唐属宋州,贞观元年 (627) 废。永淳元年 (682) 复置。北宋属应天府。金属睢州。元末废。明洪武四年 (1371) 复置,属开封府。十年 (1377) 废。十三年 (1380) 复置,属睢州。嘉靖中徙治今柘城县。清属归德府。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。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


在河南省东部。属商丘市。面积 1031 平方千米。人口93.6万。辖7镇、16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战国为楚柘邑。秦置柘县,治今柘城县城北关,属陈郡。西汉属淮阳国。东汉属陈国。西晋太康中废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置柘城县,治今址,属宋州。《太平寰宇记》柘城县:“以邑有柘沟,以此名县。”唐初属杞州,贞观元年(627年)废,永淳元年(682年)复置,属宋州。宋初属应天府,崇宁中属拱州。金属睢州,后废。元大德七年(1303年)又置柘城县,属汴梁路。明洪武七年(1374年)再置柘城县,属睢州。嘉靖二十一年(1542年)黄河决口,县城被淹;三十三年南迁今址筑新城(即今柘城县城),两城相连。清属归德府。1913年属豫东道,1914年属开封道,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1948年属商丘专区,1958年属开封专区,1961年属商丘专区,1969年属商丘地区,1996年属商丘市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,地势平坦,涡河、惠济河、蒋河、洮河、小沙河、废黄河流经境内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有小麦、玉米、大豆、棉花、花生、芝麻等。工业有机械、铸造、轴承、化肥、建材、纺织等。商周、柘睢、柘太、柘宁、柘鹿等公路在县城交会。古迹有孟庄遗址、大毛战国墓群、王马寺遗址、心闷寺遗址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皇桑峪

    一名皇藏峪。在今安徽萧县东南九龙山中。相传楚汉相争时,汉高祖刘邦曾藏匿于此。山顶有瑞云寺,为北宋端拱二年 (989) 建。寺旁有皇藏洞、拔剑泉、洗钵池、九龙窝、仙人床、观景峰等胜迹。

  • 大武艺陵

    唐渤海国王陵。在今吉林敦化市。武王名武艺,系渤海高王(即大祚荣)的世子,初封桂娄郡王。高王二十二年(719)春三月,武艺嗣立,为渤海二世主。同年八月,唐遣使册封武艺为左骁卫大将军、渤海郡王、忽汗州都督

  • 洿池

    在今安徽宿松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安庆府一》: 洿池 “在宿松县东南六十里,众水所汇。其中有山,居民列市,利于鱼盐”。

  • 必力公瓦

    元、明西藏止贡的译称。元代宣政院置乌思藏十三万户,于乌思地区(前藏)六个万户中有迷儿军万户,即必力公瓦万户之别称。明沿元制,洪武十八年(1385)置必力公瓦万户府,秩正四品。其治所在今西藏墨竹工卡县直

  • 忠县

    ①1913年改忠州置,属四川东川道。治所即今四川忠县。1928年直属四川省。②1915年改忠州土州置,属广西南宁道。治所在今广西扶绥县西南东门镇西南旧城。1916年改为绥渌县。在重庆市中北部、长江左岸

  • 大壮观

    在今江苏南京市北。《陈书·宣帝纪》:太建十一年(579),帝“幸大壮观阅武”,即此。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北。《陈书·宣帝纪》:太建十一年(579年),帝“幸大壮观阅武”,即此。

  • 定廉城

    即定廉县。在今四川理县北上孟乡。《新唐书·韦皋传》: 贞元九年 (793),遣大将军董勔、张芬讨吐蕃,“分出西山、灵关,破峨和、通鹤、定廉城,逾的博岭,遂围维州”。

  • 梧桐岭

    在今福建福州市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 五代晋天福四年 (939),闽王昶 “出北关,至梧桐岭”,为众所杀。即此。古山名。在今福建省福州市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晋天福四年(939年)闽王昶出北关,至梧桐岭,

  • 弥陀寺镇

    即今安徽太湖县西北一百里弥陀乡。清设外委驻防。

  • 若水砦

    北宋崇宁二年 (1103) 置,属靖州。即今湖南会同县东北五十七里若水镇。明置若水巡司,属会同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