桃源
在今安徽东至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22池州: 桃源 “在建德县。山溪源远,人迹罕到。当五代之际,衣冠士族,避难于此,皆获免焉,故号桃源”。
集镇名。在云南省鲁甸县东南部、鲁甸坝子东南缘。桃源回族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2570。以街址原系野桃林得名。为稻、烤烟、苹果主产区,并产玉米、马铃薯。所产牛干巴有名。有公路西接昆水公路。
在今安徽东至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22池州: 桃源 “在建德县。山溪源远,人迹罕到。当五代之际,衣冠士族,避难于此,皆获免焉,故号桃源”。
集镇名。在云南省鲁甸县东南部、鲁甸坝子东南缘。桃源回族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2570。以街址原系野桃林得名。为稻、烤烟、苹果主产区,并产玉米、马铃薯。所产牛干巴有名。有公路西接昆水公路。
1912年改赤溪厅置,后属广东粤海道。治所即今广东台山市东南赤溪镇。1920年直属广东省。1953年撤销,并入台山县。旧县名。1912年由赤溪直隶厅改置,治赤溪(今广东台山市东南赤溪镇)。1953年撤
①在今上海市静安寺前。因昼夜沸腾,故又名沸井。俗称海眼。清末围以石栏,题为“天下第六泉”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妨碍交通,拆去石栏,加盖于井上,铺为路面。②在今河南内乡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1内乡县
在今广西贺县南贺江南岸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23贺州:芳林水“合于贺江。从捷路至富川必渡此水”。北宋初,潘美伐南汉,即由此进攻贺州。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南富川江南岸。北宋初伐南汉即由此进攻贺州。
又名附农山、芙蓉山。在今安徽无为县北六十里。为巢湖市、无为县界岭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“江水自濡须口又东,左会栅口,水导巢湖,东径乌上城北,又东径南谯侨郡城南,又东绝塘径附农山北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2
即今山西临县南碛口镇。民国时设县佐。在山西省临县西南端。面积108平方千米。人口3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西头,人口2500。因处湫水河注入黄河入口处,其稍南有大同碛,故名碛口。1949年为临县十一区,1
①又名滑水、绥建江。即今广东南部北江支流绥江。《元和志》 广州化蒙县: 滑水 “一名绥建江,经县南,去县三十步”。《寰宇记》 卷157广州四会县: 绥建水 “在县西二百步。源发洊水县下,昔置绥建郡于此
全称为苏松太兵备道。清乾隆六年(1741)改苏松道置,属江苏省。治所在上海县(今上海市南市区旧城内)。辖苏州、松江二府和太仓州地。二十五年(1760)改为松太道。嘉庆十六年(1811)复旧。1912年
在今陕西富县西南。《元和志》 卷3鄜州直罗县: “罗川水,在县 (今直罗镇) 南二里。” 《清一统志·鄜州》: 直罗川,“ 《州志》: 直罗川自直罗城南注华池水”。
东汉置,属山阳郡。治所在今山东单县东北。西晋废。《清一统志·济宁州》:“按古有西防城,在县西,其南即单县境。本春秋时宋防邑地,后谓之西防城。后汉置防东县。在西防之东,故名。”古县名。东汉顺帝、桓帝时置
南朝宋泰始五年 (469) 改临贺郡置,属湘州。治所在临贺县 (今广西贺县东南贺街镇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贺县、钟山、富川等县地。南齐复为临贺郡。南朝宋泰始五年(469年)改临贺郡置,治临贺县(今广西贺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