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安军
唐、五代方镇名。本湖南观察使,中和三年 (883) 升为钦化军。光启元年 (885) 改武安军,治所在潭州 (今湖南长沙市)。领潭、衡、郴、连、道、永、邵等州。辖境相当今湖南大部、广东北部、广西东北部分地。北宋初废。
唐、五代方镇名。唐光启元年(885年)以钦化军改名,治潭州(即今湖南长沙市)。五代十国属楚,辖境约相当今湖南省平江、长沙、醴陵等市县。北宋初废。
唐、五代方镇名。本湖南观察使,中和三年 (883) 升为钦化军。光启元年 (885) 改武安军,治所在潭州 (今湖南长沙市)。领潭、衡、郴、连、道、永、邵等州。辖境相当今湖南大部、广东北部、广西东北部分地。北宋初废。
唐、五代方镇名。唐光启元年(885年)以钦化军改名,治潭州(即今湖南长沙市)。五代十国属楚,辖境约相当今湖南省平江、长沙、醴陵等市县。北宋初废。
即今新疆皮山县。《清一统志·叶尔羌》:皮什南“在叶尔羌城东南三百十里。有河出南山下,北流百余里,饶水草,于汉为皮山国地”。
隋开皇元年(581)改中部县置,为内部郡治。治所在今陕西黄陵县西南十里。开皇三年(583)属敷州。大业初属敷政郡。三年(607)移治今黄陵县南四里,属上郡。唐武德二年(619)复改中部县。古县名。隋开
亦作鄂勒希河、鄂勒喜河。即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,为布列亚河上源之一。清乾隆《钦定盛京通志》 卷28: 鄂朗奇河 “蒙古语,鄂朗奇,多也。(黑龙江) 城东北一千四百五十里。源出东兴安岭,南流入纽勒
在今湖南怀化市境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71沅州: 保牢山 “昔人保聚其中,以其牢险,因名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1沅州 “明山” 条下: “又保牢山,州(治今芷江侗族自治县) 东百里。蛮僚据此,资其牢险。”
①在今河北易县东北二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易州一》:马跑泉,“相传唐太宗征高丽驻跸于此,马跑得泉,故名”。②在今河北涞源县南七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易州》:马跑泉,“俗传宋杨延昭屯兵于此,马跑得泉,今此山大石
在今广东高要市西北大小湘水间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1肇庆府高要县: 湘峡山在 “府西三十余里。高数十仞,周八里。群峰列峙,江经其中,形类潇湘。其东五里为小湘峡。宋皇祐四年,侬智高犯端州,州守李宝臣曰:
元置,即今贵州毕节市。
在今湖北谷城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9谷城县: 袁曹洲 “在县东五里。相传曹操、袁术尝争渡于此,故名。今亦谓之袁曹渡”。
一名南涧。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。《寰宇记》 卷90升州江宁县: 落马涧 “在县东南五里,水下秦淮,宋武陵王讨凶劭,斩劭,余军处涧而死,水为之溢,因名焉”。《明一统志》 谓之跃马涧。
即北伍城县。今四川三台县。《宋书·州郡》:新城太守“北五城令,何志新分五城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