沅陵郡
南朝陈太建七年(575)置,治所在沅陵县(今湖南沅陵县西南)。隋废。大业初改辰州复置,治所在沅陵县(今沅陵县)。唐武德三年(620)废。
南朝陈太建七年(575年)改通宁郡置,治沅陵县(今属湖南)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沅陵县以西、以南的沅江流域和贵州省清水江(沅江上游)下游一带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废。大业三年(607年)改辰州复置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改为辰州。
南朝陈太建七年(575)置,治所在沅陵县(今湖南沅陵县西南)。隋废。大业初改辰州复置,治所在沅陵县(今沅陵县)。唐武德三年(620)废。
南朝陈太建七年(575年)改通宁郡置,治沅陵县(今属湖南)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沅陵县以西、以南的沅江流域和贵州省清水江(沅江上游)下游一带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废。大业三年(607年)改辰州复置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改为辰州。
元至元中置,属管番民总管。治所即今贵州福泉县。明洪武十四年(1381)改为平越千户所。元置,治今贵州省福泉市。属管番民总管府。明初裁。
即今湖北新洲县西南二十二里汪集镇。旧属黄冈县。清光绪《湖北全省分图》:黄冈县西北有汪家集。
清光绪八年(1882)置,属甘肃省。治所在玛喇巴什城(今新疆巴楚县西南阿克萨克马热勒)。光绪十年(1884)属新疆省。二十八年(1902)徙治巴尔楚克城(今巴楚县),改为巴楚州。清光绪八年(1882年
又名汉皋山、方山。即今湖北襄樊市西万山。《晋书·杜预传》:预“刻石为二碑,纪其勋绩,一沉万山之下,一立岘山之上”。《宋书·邓琬传》:孔道存遣将王式民、康元隆等“迎击于万山,道世隆大败”。《水经·沔水注
在今四川洪雅县南青衣江南岸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46嘉定府: 隐蒙山 “在洪雅县南。晋处士庞居正字隐蒙隐此”。山下为隐蒙镇。
①唐武德四年 (621) 置,治所在攸县 (今湖南攸县东北)。辖境相当今湖南攸县、茶陵及株洲市、株洲县等地。贞观元年 (627)废。②唐武德七年 (624) 置,治所在勃弄县 (今云南弥渡县南二十里寅
①隋开皇十六年(596)析广阿县置,属赵州。治所在今河北宁晋县东南十里北鱼台。大业初废。②隋大业二年(606)改象城县置,属赵州。治所在今河北隆尧县东十二里旧城。三年属赵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)复改象
亦名阔部。在今四川宁南县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 阔州: “昔仲由蒙之裔孙名科居此,因以名为号,后讹为阔。” 元至元九年 (1272) 设千户,二十六年 (1289) 改为阔州。大理置,治今四川省宁南县。元
在今安徽和县西南、含山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48和州: 铜城堰 “在历阳县西南六十里,分属历阳、含山两县。周回几一百里,散注田三千顷,皆膏腴,赋入当本州十之三”。
在今青海共和县东北。为唐代鄯城县 (今青海西宁市) 至吐蕃逻些城 (今西藏拉萨市) 交通要道之一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鄯州鄯城: “自振武经尉迟川、苦拔海、王孝傑米栅,九十里至莫离驿。”在今青海省共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