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内县
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改野王县置,为怀州治。治所即今河南沁阳市。大业三年 (607) 为河内郡治。唐为怀州治。元为怀庆路治。明为怀庆府治。1913年改为沁阳县。
古旧县名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以野王县改名,治今河南省沁阳市。为怀州治。大业初为河内郡治。唐至金为怀州治。元为怀庆路治。明、清为怀庆府治。1913年废府,县改名沁阳县。以位于沁河之阳得名。
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改野王县置,为怀州治。治所即今河南沁阳市。大业三年 (607) 为河内郡治。唐为怀州治。元为怀庆路治。明为怀庆府治。1913年改为沁阳县。
古旧县名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以野王县改名,治今河南省沁阳市。为怀州治。大业初为河内郡治。唐至金为怀州治。元为怀庆路治。明、清为怀庆府治。1913年废府,县改名沁阳县。以位于沁河之阳得名。
唐天宝元年(742)改柏仁县置,属巨鹿郡。治所在今河北隆尧县西南尧山乡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景福元年(892),“王镕、李匡威合兵十余万攻尧山,李克用遣其将李嗣勳击之,大破幽、镇兵,斩获三万”。即此。北宋
即今广东五华县西北岐岭镇。清同治《广东图说》卷90:长乐县有岐岭墟汛。
在今四川梁平县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79梁山军:多喜山“距军西南五十里。山或有丹光夜现,则是境之人必多有喜事,故名。陈希夷常修道于此,石枕存焉。有雌雄二泉,名浴丹井,春夏则左盈右竭,秋冬时右盈左竭”。
又名金紫山。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北隅。明洪武 《无锡县志》 卷2: 金匮山 “周回数十丈,当邑之中,邑之主山也。世传有金匮藏书于山下,为无锡之巨镇,故名”。清置金匮县以此为名。
即今陕西旬邑县东北杨坡头。1941年陕甘宁边区新正县迁治于此。
①俗名鸡冠山。在今河北承德市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承德府二》:五指山“在府东南四十里。五峰崷崪,俨如仙掌,土人称鸡冠山。山有古灵峰禅寺,寺有元至元二十四年僧居实撰《五指山大轮禅师碑》”。金末于此建五指山砦
元置,为都云军民府治。治所在今贵州都匀市西南十七里。明初废。
即九州。《诗经·商颂·长发》:“帝命式于九围。”孔颖达疏:“九围者,盖以九分天下各为九处规围然。”元稹《月》诗:“迢递同千里,孤高净九围。”即九州。《诗经·商颂·长发》:“帝命式于九围。”毛传:“九围
即今甘肃华亭、清水及陕西陇县境之陇山。《元和志》卷2陇州华亭县:小陇山“在县西四十里”。又同书卷39秦州清水县:小陇山“一名陇坻,又名分水岭。隗嚣时,来歙袭得略阳,嚣使王元拒之。陇坂九回,不知高几里,
即今台湾云林县东北二水乡。为台湾铁路集集线之起点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