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洛道
1914年由豫西道改置,属河南省。治洛阳县 (今河南洛阳市)。辖境约当今河南伏牛山以北,巩义、登封、郏县、平顶山、鲁山等市县以西黄河南岸地区。1927年废。
1914年6月由豫西道改名,治洛阳县(今河南洛阳市)。属河南省。辖洛阳、陕县、偃师、巩县、孟津、宜阳、登封、洛宁、新安、渑池、嵩县、灵宝、阌乡、卢氏、临汝、鲁山、郏县、宝丰、伊阳等县。辖区约当今河南省伏牛山、外方山以北,巩义、登封、汝州、郏县、平顶山、鲁山等市县以西黄河南岸地区。1927年废。
1914年由豫西道改置,属河南省。治洛阳县 (今河南洛阳市)。辖境约当今河南伏牛山以北,巩义、登封、郏县、平顶山、鲁山等市县以西黄河南岸地区。1927年废。
1914年6月由豫西道改名,治洛阳县(今河南洛阳市)。属河南省。辖洛阳、陕县、偃师、巩县、孟津、宜阳、登封、洛宁、新安、渑池、嵩县、灵宝、阌乡、卢氏、临汝、鲁山、郏县、宝丰、伊阳等县。辖区约当今河南省伏牛山、外方山以北,巩义、登封、汝州、郏县、平顶山、鲁山等市县以西黄河南岸地区。1927年废。
北宋置,属武冈县。即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东北七十八里白沙庙村。熙宁六年(1073)废。
北魏太和中置,治所在安德县(今山东平原县东北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德州、陵县、平原等市县地。隋开皇三年(583)废。北魏太和中置,治安德县(今山东陵县东南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省平原、陵县、德州等县市。寻并入
唐永泰元年 (765) 置,属平州。治所在今河北昌黎县西南靖安乡。后废。唐永泰元年(765年)置,治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南。后省军为邑。
唐武德六年(623)于废灵关县置,属卢山县。在今四川宝兴县南灵关镇。《元和志》卷32卢山县:灵关镇“在县西北六十里,车灵山在下。山有峡口似门,阔三丈,长二百步。关外即夷僚界”。《寰宇记》卷77卢山县:
秦章邯筑,在今陕西兴平市东南十五里王家附近。北周大象二年(580)始平县尝移治于此。
即今广东蕉岭县北广福镇。明崇祯中置镇平县,迁石窟巡司于此。清顺治中废。乾隆元年(1736) 复置,改名罗冈巡司。
①在今安徽五河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1凤阳府五河县: “漴河在县治东南二里。县南一里有南湖,汇众流而成,流为漴河,亦东流入于淮。”②在今安徽潜山县南门外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46安庆府: 南湖 “旧名南
又作西白河。即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南和喀喇沁旗境之锡伯河。《清一统志·喀喇沁部》: 西白河 “ (喀喇沁) 右翼郡王所驻。源出卯金插汉拖罗海山,东北流入翁牛特右翼界”,会獐河 (西尔哈河),入英金河。
在今广东阳东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阳江县:那乌山砦“在县东那乌山上,瑶寨也”。
即今河南项城市西南三十二里范集乡。清宣统 《项城县志》 卷1: 县西有范亭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