洌洲
即烈洲。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长江中。《晋书·桓温传》: 东晋兴宁三年 (365),“简文帝时辅政,会温于洌洲,议征讨事”。又 《刘牢之传》: 元兴初 (402),司马元显以刘牢之讨桓温,刘牢之 “不得已率北府文武屯洌洲”。《资治通鉴》 胡三省注:“今舟行自采石东下,未至三山,江中有洌山,即洌洲也。洌、溧声相近,故又为溧洲。张舜民曰: ‘过三山十余里至溧洲,自溧洲过白土矶入慈湖夹。’”
又作溧洲。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长江中。东晋兴宁三年(365年),为议北伐大计,司马昱与桓温会于洌洲,即此。
即烈洲。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长江中。《晋书·桓温传》: 东晋兴宁三年 (365),“简文帝时辅政,会温于洌洲,议征讨事”。又 《刘牢之传》: 元兴初 (402),司马元显以刘牢之讨桓温,刘牢之 “不得已率北府文武屯洌洲”。《资治通鉴》 胡三省注:“今舟行自采石东下,未至三山,江中有洌山,即洌洲也。洌、溧声相近,故又为溧洲。张舜民曰: ‘过三山十余里至溧洲,自溧洲过白土矶入慈湖夹。’”
又作溧洲。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长江中。东晋兴宁三年(365年),为议北伐大计,司马昱与桓温会于洌洲,即此。
①在今广东阳东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阳江县:马衔山“在县东北五十里。其南有金花岭,攀跻而上,高百余仞,众山环列,莫计远近。顶有巨石,泉流石隙,如马受勒,山因以名。其泉下注,为上、中、下三龙潭,
即宗喀宗。今西藏吉隆县驻地宗嘎。
即今伊朗德黑兰西加兹温。《元史·地理志·西北地附录》 有“可疾云”。
元代西藏地名。在今西藏日喀则市境。《汉藏史集》(藏文版)载:元朝设宣政院,在藏(即后藏)置驿站四个,宋都思为藏四大驿站之一。
即百泉。在今甘肃泾川县西。《清一统志·泾州一》:百泉“在州西三十五里。泉源溢窦而出者数十,四时不涸,民资灌溉,亦名百泉沟。下流入泾”。
在今江苏仪征市东南三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扬州府二》:何家港桥“北通双榆官道,达于县南,为瓜洲、京口通衢”。
又名鸿却陂、鸿郄陂。西汉武帝时开凿,引淮水入陂灌田。在今河南正阳县与息县间。成帝时罢。《汉书·翟方进传》: “初,汝南旧有鸿隙大陂,郡以为饶。成帝时,关东数水,陂溢为害。方进为相……遂奏罢之。” 东汉
①在今广东化州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4化州:平乐水在“州西五十里。源出畲禾岭,流经此,又东四十余里与陵水合。水宽平,无滩险,牌筏易达,因名”。②又名平乐溪、乐川水。即今广西平乐及恭城瑶族自治县境内之
1913年改甘孜州置,属四川边东道。治所即今四川甘孜县。以甘孜寺而名。“甘孜”藏语意为“洁白美丽”。次年属川边特别区。1936年红军二、四方面军会师后,在此召开“甘孜会议”。1939的属西康省。195
明洪武二十九年(1396) 建,属广西都司。治所在今广西贺县东南贺街镇。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