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洞庭湖

洞庭湖

①我国第二大淡水湖。在今湖南省北部、长江南岸。《山海经·海内东经》: “湘水出舜葬东南陬,西环之,入洞庭下。” 屈原 《离骚》: “邅吾道兮洞庭。” 关于洞庭湖的演变,长期以来地理学界、水利学界根据近百数十年来的湖面日渐填淤,普遍认为整个历史时期湖面都是在不断缩小,不同的是时快时慢而已。《历史地理》 创刊号载张修桂 《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》 一文中,根据历史文献资料,结合湖区地质、地貌、水文、考古调查和卫星照片,对洞庭湖演变的全过程进行了考察,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。他认为,在全新世初至公元3世纪,洞庭湖地区还是一片河网交错的平原地貌景观; 4世纪至19世纪中叶,处在沉降扩展时期,唐宋时已沦为 “周极八百里” 的湖泊景观; 19世纪中叶至今处于淤塞萎缩的过程中。整个洞庭湖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、由大到小的演变过程。

②即今江苏太湖。晋左思 《吴都赋》: “指包山而为期,集洞庭而淹留。” 《文选》 注引王逸曰: “太湖在秣陵东。湖中有包山,山中有如石室,俗谓洞庭。”


古称云梦。在湖南省北部,湖面跨岳阳、汨罗、湘阴、沅江、汉寿、华容、南具等县市。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:“洞庭之山……帝之二女居之。”《史记·吴起列传》:“昔三苗氏左洞庭,右彭蠡。”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楚,天下之彊国也,“南洞庭、苍梧”。《庄子·天运》:“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。”即此。因湖中洞庭山而得名。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,面积 2432.5 平方千米。为构造断陷而成,湖面海拔33米,最大水深23.5米,蓄水量155.44亿立方米。汇纳湘、资、沅、澧四水及新墙河、汨罗江,长江太平、松滋、藕池三口汛期泄入的洪水,调蓄后经城陵矶出口注入长江。历史上面积曾达 6000 平方千米,号称“八百里洞庭”。后由于湖盆泥沙淤积严重和人工围垦,已分割为东洞庭湖、南洞庭湖及万子湖、横岭湖、大通湖、目平湖等。由于湖泊容积日趋减少,大面积湖滩湿地成为候鸟越冬栖息地。已建有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盛产鱼、虾、芦苇,湘莲是洞庭湖特产。君山、岳阳楼是著名胜迹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赤金山

    即今安徽当涂县北十里大金山。《元和志》卷28当涂县:赤金山“出好铜与金类,《淮南子》、《食货志》所谓丹阳铜也”。古山名。在今安徽省当涂县北。曾以产好铜著名,古谓之丹阳铜。

  • 小匡山

    亦名小康山。在今四川江油市西北。宋吴曾《能改斋漫录》卷5:杜田《(杜诗)补遗》云:“范传正李白新墓碑云:‘白本宗室子,厥先避仇,客居蜀之彰明,太白生焉。’彰明,绵州之属邑,有大、小匡山。”《方舆纪要》

  • 陈村

    一名都占堡,又名都宁。即今广东顺德市北陈村镇。明洪武三年(1370)置都宁巡司于此。(1)古地名。又称都占堡、都宁。在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,当陈村水与大岸水合流处。明置都宁巡检司于此。(2)集镇名。

  • 虎林县

    1913年改虎林厅置,属吉林省依兰道。治所在呢玛河口 (今黑龙江省虎林县东北虎头镇)。以七虎林河而得名。据穆晔骏 《满语地名翻译中的几个问题》 附: 满语地名表 (载 《地名知识》 1983年第3期)

  • 大桴山

    一作大浮山。在今湖北蕲春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蕲州“鼓角山”条下:大桴山“在州东北六十里。有九十九湾。实罗州故城之祖山也”。

  • 泰康设治局

    1927年析安达、林甸、泰来三县地置,属黑龙江省龙江道。泰康县。1927年由安达、林甸、泰来三县析置,治今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泰康镇。1933年升县,隶嫩江省。

  • 桐柏观

    在今浙江天台县西北桐柏山上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咸通元年 (860) 春正月,“浙东军与裘甫战于桐柏观前”,即此。唐景云二年(711年)建,在今浙江省天台县西北桐柏山上。咸通元年(860年),裘甫起义军

  • 马营墩堡

    即今甘肃民乐县东南马营墩村。《清一统志·甘州府》:马营墩堡,“本朝初设守备,今改都司”。

  • 小溪砦

    北宋置,属合江县。在今四川合江县南。以小溪为名。元初废。

  • 海宁卫

    在今浙江海盐县治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1:海宁卫 “在海盐县治西,洪武十七年建,辖左、右、中、前四所及澉 (浦)、乍 (浦) 二所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