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渊墟
即今广西宁明县东海渊镇。清光绪 《广西舆地全图》 宁明县图: 东有海渊墟。民国间置思乐县于此。
即今广西宁明县东海渊镇。清光绪 《广西舆地全图》 宁明县图: 东有海渊墟。民国间置思乐县于此。
即今广东高要市东金利镇,东临三水市界。明万历 《广东通志》 卷46: 高要县有金利墟。清嘉庆二十一年 (1816) 移县丞驻此。在今广东省高要市东金利。清嘉庆二十一年(1816年)移高要县县丞驻此。
在今山西平陆县西南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“交涧水出吴山,东南流入河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41平陆县:交涧水“出县西北五里中条山,东西二沟,流与中涧合,俗名三汊涧,流注于河”。
即今广东珠海市东南海中担杆岛。明 《粤大记》 卷32广东沿海图作担竿洲。清同治 《广东图说》 卷13: 担竿山在 “(新安) 城东南二百五十里大海中,形似故名”。
唐方镇名。上元元年 (760) 置,治所在福州 (今福建福州市)。大历六年 (771) 废。
1944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泰安县北部与历城县南部地析置,治泰安 (今山东泰安市)。取二县首字为名。1946年撤销,并入泰安县。旧县名。山东抗日根据地设。1944年由泰安县北部与历城县南部析置,治泰安(
在今广东化州市北境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4化州:门村山砦“在州境。《志》云:州境瑶山凡五十有一,向皆分兵戍守”。
一名小竹山。在今山东胶南市东北。《明史·河渠五》:“考《胶莱地图》,薛岛西有山曰小竺,两峰夹峙。”即此。
唐置,在今新疆精河县东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北庭大都护府:“渡黑水,七十里有黑水守捉,又七十里有东林守捉,又七十里有西林守捉。”唐置,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东境。
即今江西吉水县西北同江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7临江府新喻县:同水在“县西八十里。自分宜县之同村合岭东流入县界,又南流一百八十里入吉安府安福县界,达于泸溪(赣江)”。
即阳纡。《吕氏春秋·有始览》称“秦之阳华”为天下九薮之一。高诱注:“阳华在凤翔,或曰在华阴西。”见“杨纡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