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渤海

渤海

又作勃海。位于今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间。先秦古籍中已见于记载,如 《战国策· 齐策一》:“苏秦为赵合从,说齐宣王曰: ‘齐南有太山,东有琅邪,西有清河,北有渤海,此所谓四塞之国也。……。’” 即是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 称为 “渤澥”。《索隐》 引 《齐都赋》 云: “海傍曰勃,断水曰澥。”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》 注: “师古曰,勃澥,海别枝也。” 因在大海之旁,故以为名。


古称勃海。伸入中国大陆的近封闭式内海。为辽宁、河北、天津、山东三省一市所环抱。《战国策·齐策》:“齐……北有渤海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二十八年(前219年),始皇东行郡县,“于是乃并勃海以东,过黄、腄,穷成山,登之罘,立石颂秦德焉而去”。《史记·正义》:“勃作渤”。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东说齐宣王曰:“齐南有泰山,东有琅邪,西有清河,北有勃海,此所谓四塞之国也”,即此。东面经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,其分界线北起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角,南至山东半岛北侧的蓬莱角。海岸线长达2500千米,海域面积77284平方千米。平均深度为18米,最深处70米。有三个主要海湾:北面的辽东湾,西面的渤海湾,南面的莱州湾。主要岛屿有庙岛群岛、长兴岛、凤鸣岛和菊花岛。入海河流有黄河、海河、滦河和辽河等。盐度低,年平均值仅30‰,冬结冰,冰期3个月。海洋资源丰富,盛产对虾、蟹和黄花鱼。渤海湾和莱州湾一带,历来是中国主要产盐区,以西岸的“长芦盐”最著名。海底富石油和天然气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大岭城

    吐蕃置,在今青海西宁市西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天宝元年(742)“十二月,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奏破吐蕃大岭等军”。即此。

  • 两浙路

    北宋至道三年(997)置,为十五路之一。治所在杭州(今浙江杭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浙江省全部、上海市及江苏省茅山、长荡湖一线以东地区。熙宁七年(1074)分为二路, 寻合为 一。熙宁九年(1076)复分,

  • 安定洞

    当在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9彭水县:安定洞“在县东南,与湖广施州卫界”。

  • 罗家岭

    在今安徽桐城县东南九十里,南接怀宁县界。古为安庆通往庐州的孔道。清道光 《桐城续修县志》 卷 1 《乡镇》: 罗家岭 “距棕阳四十里”。

  • 达木八旗

    即达木蒙古。在今西藏当雄县。清松筠《丁巳秋阅哈·达木观兵》 诗注:“达木系草地,所居官兵本青海蒙古,初青海厄鲁特固什汗剿灭藏巴第巴,因留兵二千余住此护卫达赖、班禅。后固什汗曾孙拉藏汗于康熙年间被准噶尔

  • 湾甸长官司

    明永乐元年 (1403) 置,直属云南都司。治所在今云南昌宁县西南八十四里湾甸。傣语“湾” 为山包,“甸” 为平坝,意即山包上方的平坝。三年 (1405) 升湾甸御夷州。

  • 勾吴

    即吴国。先秦国名。为周太王子太伯、仲雍所建,初都藩离(一作梅里,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南),后迁都吴(今江苏苏州市)。春秋后期国力强盛,南败越国,并北上与晋国争霸。公元前473年为越国所灭。见“吴”。

  • 文澜阁

   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中孤山南麓。清乾隆四十七年(1782)建,庋藏《四库全书》一部。今为浙江省博物馆。

  • 越栅

    唐筑,在今河南郾城县境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元和十一年 (816) 九月,“李光颜、乌重胤奏,拔吴元济陵云栅。丁亥,光颜又奏,拔石、越二栅”。在今河南省郾城县。唐元和十一年(816年)李光颜、乌重胤攻吴元

  • 芭蕉坝

    即今贵州桐梓县东北芭蕉乡。清道光《遵义府志》卷6桐梓县:芭蕉坝在“城东北二百五十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