滁口镇
即今湖南资兴市东南滁口乡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
在湖南省资兴市南部。面积164平方千米。人口1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葫芦顶,人口2830。因位于滁水出口处,故名。1956年设滁口乡。1958年属先进公社,1959年为滁口公社。1984年改乡,1997年置镇。为资兴市重点林区。主产稻、玉米。有滁宜公路经此。
即今湖南资兴市东南滁口乡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
在湖南省资兴市南部。面积164平方千米。人口1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葫芦顶,人口2830。因位于滁水出口处,故名。1956年设滁口乡。1958年属先进公社,1959年为滁口公社。1984年改乡,1997年置镇。为资兴市重点林区。主产稻、玉米。有滁宜公路经此。
①即今河北沧州市北十五里西花园乡。清乾隆《沧州志》疆域图:北有花园。②在今江西进贤县东。明置巡司于此。清废。在今江西省进贤县东。明于此置巡检司。
①南朝梁大同元年 (535) 置,为上川郡治。治所即今河南桐柏县东固县镇。西魏为淮州治。隋开皇初改为桐柏县。②南宋绍定元年 (1228) 改山阳县置,为淮安军治。治所即今江苏淮安市。端平元年 (123
在今四川奉节县北三十里寂静乡。清道光《夔州府志》 卷12: “寂静坝在县东三十里。明末流寇四出掠治,地界前后俱遭涂炭惟此地严立团寨,贼闻遁去,不闻戎马之声,故名。”
在今江西吉安市东。清光绪 《吉安府志》卷4庐陵县: “梅林渡在县东三里。”
①唐贞观十二年 (638) 置,属笼州。治所在今广西扶绥县境。唐末废。②即武功县。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西南武连镇南五里。《南齐书·州郡志》 作 “武江” 县。
即今安徽、江苏境内之滁河。长江下游支流。源出肥东县中部,东流经全椒、滁州等县市,至江苏六合县入长江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42滁州: 滁水,“《元和郡县志》 云: 在全椒县南六十里。其源出庐州梁县,东流经滁
唐、五代方镇名。唐光化三年 (900) 升桂管都防御观察招讨处置等使置,治所在桂州 (今广西桂林市)。北宋初废。唐、五代方镇名。光化三年(900年)升桂管经略使置,治桂州(今广西桂林市)。北宋初废。
故址在今山西太原市。《水经·汾水注》:“《魏土地记》曰,(晋阳)城东有汾水南流,……水上旧有梁,青荓殒于梁下,豫让死于津侧,亦襄子解衣之所在也。”清代已圮。
在今北京市怀柔县北十里红螺镇北。建于东晋永和四年(348)。原名大明寺。明正统年间改名护国资福寺。俗称红螺寺。主要建筑为山门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禅堂以及由东西四座配殿和诵经房组成的中院。历代为佛教圣地
东魏兴和二年(540)置,属晋州。治所在今山西临汾市境。北周废。东魏兴和三年(540年)侨置,寄治平阳郡界。北周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