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滇池

滇池

又称滇池泽。即今云南中部之滇池。《史记·西南夷列传》: “��至滇池, 方三百里, 旁平地肥饶数千里,以兵威定属楚。” 对滇池的解释,《文选·蜀都赋》 刘逵注引谯周 《异物志》: “水源深广而末更浅狭,似如倒流,故俗云滇池。” 王先谦 《汉书补注》: “颠与滇同,以颠主义,顶也,皆因滇池居地高颠之故。” 近人于希贤在 《滇池地区的历史地理》中,解释为滇池水系的奇河倒流现象。近年,人们对传统说法提出了怀疑。任乃强 《华阳国志校补图注》认为: “其为夷语旧称可知,安得有取于颠倒之义哉。”刘琳 《华阳国志校注》 认为: “盖滇本当地少数民族对此湖的称呼,汉人译其音加水旁作滇耳。” 唐代,滇池仅指南部的水海,北部的草海又称昆池。唐樊绰 《蛮书》 卷2: 昆池,“土蛮亦呼名滇池。案今晋宁川中,自有大池在东南,当是滇池。水不可呼池,乃蛮不能别”。


古称大泽、滇池泽。滇与甸同音,系古代彝民所指“坝子”,意“坝子中的湖泊”。又称昆明湖、昆明池。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南郊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:滇池县“滇池泽在西北”。《华阳国志·南中志》:“有泽水,周围三百里,所出深广,下流浅狭,如倒流,故曰滇池。”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昆州晋宁县(今县东北晋城):“有滇池,周三百里。”《蛮书·山川江源第二》:“今晋宁川中,自有大池在东南,当是滇池。”为断层陷落而成。湖面海拔1886.3米,历史上面积为现有面积的3倍,由于历年围湖造田,现存面积297.9平方千米,最大水深5.87米,蓄水量11.69亿立方米。湖水在西南海口泄出称螳螂川,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。主要入湖河流有盘龙江、东白沙河、宝象河、洛龙河、大河等。盛产银鱼、鲫、鲤、虾。具供水、防洪、航运、养殖之利。湖面烟波浩渺,景色佳丽,湖滨旅游景点有大观楼、西山龙门、太华寺、华亭寺、筇竹寺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般阳路

    一作般阳府路。元至元二十四年 (1287)改淄莱路置,属中书省。治所在淄川县 (今山东淄博市西南淄川城)。取汉般阳县为名。辖境相当今山东淄博市、博兴县西部及高青、邹平以东,黄河以南,鲁山以北地。明洪武

  • 深渡河

    即香溪之东源。在今湖北神农架林区东南、兴山县东北。《清一统志·宜昌府》: 深渡河“在兴山县北。西南流入南阳河”。

  • 昭阳殿

    ①三国魏洛阳宫殿。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内。魏明帝时修。《三国志· 魏书 · 明帝纪》 载: 青龙三年 (235),“是时大治洛阳宫,起昭阳、太极殿,筑总章观”。②北魏平城内宫殿。在今山西大同市东

  • 沘源县

    1914年改唐县置,属河南汝阳道。治所即今河南唐河县。1923年改为唐河县。旧县名。原名唐县,因与直隶省(今河北省)唐县重复,1914年改名。以位于沘水之源得名。治今河南省唐河县驻地城关镇。1923年

  • 王城山

    一名方城山。又名方岩。在今浙江温岭市西北。宋《嘉定赤城志》卷20黄岩县:王城山“在县南七十五里。石累叠如城,本名方城山……天宝六年改今名”。

  • 金峒土司

    清初改金峒安抚司置,属施州卫。治所在今湖北咸丰县北五十六里金洞司。雍正十三年(1735) 废。清初置,治今湖北省咸丰县西北。雍正十三年(1735年)废。

  • 缙云 (雲) 寺

    又名相思寺。在今四川重庆市西北北碚区缙云山上。始建于南朝宋景平元年 (423)。唐宣宗大中元年 (847) 赐额 “相思寺”。因缙云山有相思岩而得名。北宋景德四年 (1007) 改崇教寺。明万历年间改

  • 凹石硖

    即今新疆若羌县西南瓦石硖乡。清宣统《新疆图志》卷3婼羌县:凹石硖(庄)在“城北(为西之误)一百八十里”。

  • 化龙堰

    即今湖北房县西北五十里化龙堰镇。清魏源《圣武记》卷10:“房县以化龙堰为要隘。”

  • 桑墟镇

    即今江苏沭阳县北桑墟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2沭阳县: 桑墟镇 “在县北四十里。以近桑墟湖而名”。在江苏省沭阳县北部。面积53平方千米。人口4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桑墟,人口3100。镇以驻地名。因驻地在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