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滇池

滇池

又称滇池泽。即今云南中部之滇池。《史记·西南夷列传》: “��至滇池, 方三百里, 旁平地肥饶数千里,以兵威定属楚。” 对滇池的解释,《文选·蜀都赋》 刘逵注引谯周 《异物志》: “水源深广而末更浅狭,似如倒流,故俗云滇池。” 王先谦 《汉书补注》: “颠与滇同,以颠主义,顶也,皆因滇池居地高颠之故。” 近人于希贤在 《滇池地区的历史地理》中,解释为滇池水系的奇河倒流现象。近年,人们对传统说法提出了怀疑。任乃强 《华阳国志校补图注》认为: “其为夷语旧称可知,安得有取于颠倒之义哉。”刘琳 《华阳国志校注》 认为: “盖滇本当地少数民族对此湖的称呼,汉人译其音加水旁作滇耳。” 唐代,滇池仅指南部的水海,北部的草海又称昆池。唐樊绰 《蛮书》 卷2: 昆池,“土蛮亦呼名滇池。案今晋宁川中,自有大池在东南,当是滇池。水不可呼池,乃蛮不能别”。


古称大泽、滇池泽。滇与甸同音,系古代彝民所指“坝子”,意“坝子中的湖泊”。又称昆明湖、昆明池。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南郊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:滇池县“滇池泽在西北”。《华阳国志·南中志》:“有泽水,周围三百里,所出深广,下流浅狭,如倒流,故曰滇池。”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昆州晋宁县(今县东北晋城):“有滇池,周三百里。”《蛮书·山川江源第二》:“今晋宁川中,自有大池在东南,当是滇池。”为断层陷落而成。湖面海拔1886.3米,历史上面积为现有面积的3倍,由于历年围湖造田,现存面积297.9平方千米,最大水深5.87米,蓄水量11.69亿立方米。湖水在西南海口泄出称螳螂川,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。主要入湖河流有盘龙江、东白沙河、宝象河、洛龙河、大河等。盛产银鱼、鲫、鲤、虾。具供水、防洪、航运、养殖之利。湖面烟波浩渺,景色佳丽,湖滨旅游景点有大观楼、西山龙门、太华寺、华亭寺、筇竹寺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汉口城

    一名梁城。南齐中兴元年(501)萧衍筑。在今湖北武汉市汉口城区。《梁书·武帝纪》:“高祖筑汉口城以守鲁山。”即此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汉阳县:梁城“在府城东北。今大别山横顶城即其旧基”。在今湖北省武汉市

  • 千人塘

    在今安徽凤阳县西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钟离县:“南有故千人塘,乾封中修以溉田。”

  • 鼋头山

    在今江苏吴县西南,洞庭山之支岭。南宋范成大 《吴郡志》 卷15: “鼋头山,一名鼋山。在洞庭山之东麓,有石闯出如鼋首,相传以名。一山皆青石,温润光莹,扣之琅琅有金玉声。浙西碑石与压砌缘池,皆取此石而出

  • 御宿

    西汉武帝时园名,在今陕西长安县南。《汉书·元后传》: “夏游御宿、鄠、杜之间。” 又 《扬雄传》: “武帝广开上林,南至宜春、鼎胡、御宿、昆吾。” 《三辅黄图》 卷4: “御宿苑,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。

  • 高峰山

    ①在今浙江建德市东北五十五里。宋 《景定严州续志》 卷5建德县: 高峰山 “去县 (治今梅城镇) 东五里许,仁安山之支也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0建德县: 高峰山 “有双峰峭壁,新安江绕其西南”。②在今湖

  • 铜人原

    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新筑镇一带。《关中记》: “秦为金人十二,董卓坏以为钱,余二枚,魏明帝欲徙诣洛阳,到霸城重不可致,今在霸城大道南。”金人即铜人,故名铜人原。

  • 零绿镇

    北宋废零绿县置,属吴川县。在今广东廉江市西南营仔镇西凌禄村。明洪武初置巡司于此。古镇名。在今广东省廉江市西南。北宋属吴川县。

  • 金刚髻山

    在今广东惠来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3惠来县: 金刚髻山 “在县东北七十里。尖峰秀拔,渔舟出海归路,视此为准”。《清一统志·潮州府》: 金刚髻山 “在惠来县东六十里。周三十里”。

  • 古国名。《史记·西南夷列传》: “西南夷君长以什数,夜郎最大; 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,滇最大。”战国时, 楚国庄��带兵至其地, “以其众王滇, 变服从其俗以长之”。《华阳国

  • 上庸县

    ①春秋楚置,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堵水北岸。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:“(楚)靳向曰:秦王甚爱张仪而不欲出之,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。”即此。秦属汉中郡。东汉建安末为上庸郡治。南朝梁废。②隋开皇十八年(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