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草岭
①在今云南大姚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楚雄府》:白草岭“在大姚县北八十里。岭极高,为诸山之冠”。
②一作白岭。在今青海祁连县东境。《十六国春秋辑补》卷96北凉录:玄始十二年(423),“乞伏炽盘来攻,遂陷白草岭及临松郡”。即此。
(1)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、金沙江南岸。因盛产中草药,原名百草岭,后转音为今名。略呈西南—东北走向。海拔 3000 米左右。高峰大、小白草岭隔多底河相峙,海拔分别为 3657 米和 3647 米。山体主要由砂岩等构成。(2)即“白岭”。
①在今云南大姚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楚雄府》:白草岭“在大姚县北八十里。岭极高,为诸山之冠”。
②一作白岭。在今青海祁连县东境。《十六国春秋辑补》卷96北凉录:玄始十二年(423),“乞伏炽盘来攻,遂陷白草岭及临松郡”。即此。
(1)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、金沙江南岸。因盛产中草药,原名百草岭,后转音为今名。略呈西南—东北走向。海拔 3000 米左右。高峰大、小白草岭隔多底河相峙,海拔分别为 3657 米和 3647 米。山体主要由砂岩等构成。(2)即“白岭”。
明洪武二十五年(1392)置,属山西行都司。治所在大同县(今山西大同市)。建文四年(1402)废,永乐元年(1403)复置,七年(1409)徒治定边卫城(今山西右玉县西北四十五里右玉城镇)。清顺治七年
又作威逊图山。汉名桦山。在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喀喇沁》:桦山“在左翼(驻地在今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西南三台子之南)西南四十里。蒙古名韦苏图。盛京锦县大凌河发源于此”。
即今湖南新宁县东北八十六里回龙寺镇。清光绪《湖南通志》卷1新宁县图:县东北有新回龙寺。
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南十八里伊、洛二河之间。1959年起进行大面积考古发掘,证实二里头文化早于郑州二里冈文化,晚于河南龙山文化。这处文化遗址可分四期,第一期和河南龙山文化接近,第四期和二里冈早商文化接近。
①北齐置,属郢州。治所在慕化县 (今河南信阳县西北)。北周属申州。隋开皇初废。②隋大业三年 (607) 改显州置,治所在比阳县(今河南泌阳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泌阳、桐柏、社旗三县。唐改为唐州。天宝元年
西藏吐蕃王朝(约629—842)古地区名。藏文史籍载:吐蕃于全境设置乌如、要如、叶如、如拉等四大军政区域,要如今读云如,故在藏文史籍中二称互见,意为左翼,约当今西藏山南地区各县。
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二十五里禹门口村,黄河渡口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蒲州河津县: “西北有龙门山,夹河对峙,下有禹门渡巡检司。”
在今浙江绍兴县东。《水经·渐江水注》:“(寒) 溪之北有郑公泉,泉方数丈,冬温夏凉,汉太尉郑弘宿居潭侧,因以名泉。” 《舆地纪胜》 卷10绍兴府: 郑公泉 “在会稽五云乡,去葛仙翁钓矶为近,以郑弘得名
①在今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,东邻普陀宗乘之庙。清乾隆三十九年 (1774) 仿山西五台山殊像寺建造。据 《高宗殊像寺落成瞻礼即事成什有序》 碑文载: 乾隆二十六年,皇太后七十寿辰,乾隆帝奉母上五台山
即今陕西平利县东南之冲河。《清一统志·兴安府一》: 界溪河 “在平利县东南二十里。一名冲河。自湖北郧阳府竹溪县流入,北流至洵阳县界入闾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