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印山
在今安徽东至县北尧渡河岸。《寰宇记》卷105建德县:“印石在县西北五里历水岸。石壁峻拔。旧传许旌阳逐蛟至此,岸崩。其石崩处,屹然成壁,印石而去。其石印篆文,圆若马蹄迹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27建德县:石印山“在县北七里, 其相近者曰青山。两崖对峙,为邑治捍门,上有石印洞”。
在今安徽东至县北尧渡河岸。《寰宇记》卷105建德县:“印石在县西北五里历水岸。石壁峻拔。旧传许旌阳逐蛟至此,岸崩。其石崩处,屹然成壁,印石而去。其石印篆文,圆若马蹄迹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27建德县:石印山“在县北七里, 其相近者曰青山。两崖对峙,为邑治捍门,上有石印洞”。
亦称荆南国。五代十国之一。后唐同光三年 (925),封荆南节度使高季兴为南平王,都江陵府(治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)。辖境相当今湖北巴东、荆沙市、监利、石首等市县间地。北宋建隆四年 (963)
①亦作鹿颈高阑。即今广东珠海市西南高栏岛。旧属香山县。明嘉靖 《香山县志》 卷1: 海洋诸岛有皋兰岛,“其民皆岛夷也”。②一名五泉山。即今甘肃兰州市南皋兰山。《元和志》 卷39兰州: “取皋兰山以为名
即青龙河。在今河北东北部。源出辽西丘陵,西南流入河北境,经宽城、青龙二满族自治县,至卢龙、迁安二县南入滦河。《水经·濡水注》:卢水“出(肥如)县东北沮溪,南流,谓之大沮水,……小沮水又南流,与大沮水合
①在今浙江萧山市东二十八里坎山镇。宋《淳祐临安志》 卷10“江潮” 引姚宽 《西溪丛语》:“或云: (浙江) 夹岸有山,南曰龛,北曰赭,谓之海门。”即此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2萧山县:龛山在“县东北……
在今河北藁城市西北七十里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即比如宗。今西藏比如县。“纳雪”藏语意为那曲河下游。
清乾隆年间置,在今新疆裕民县西南。清《塔尔巴哈台事宜》卷3:巴尔鲁克卡伦“在额尔格图西南四十里”。
亦作华银山、华蓥山、西山。古名皛然山。在今四川华蓥市东南。清光绪《岳池县志》卷3:华银山在“治南一百六十里。其地绵亘三百余里,界连重庆府属之巴县、合州、江北,顺庆府之邻水、广安五州县。山高多深,林密箐
即今陕西南郑县东南牟家坝镇。清乾隆《南郑县志》卷3:南乡有牟家坝。光绪《陕西全省舆地图》南郑县:牟家坝“在城南五十里”。
在今山东济阳县西北五十里新市城。《寰宇记》 卷64德州安陵县: “唐元和二年横海军节度使郑权奏,德州安德县渡黄河南邻齐州临邑县有灌家口草市。顷者成德军于市北十里筑城名福城,城缘隔黄河与 齐州临邑县对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