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门村
即今台湾省屏东县东南牡丹乡驻地石门村。其西南四里处有石门,两山夹峙,成一天险。清同治十三年(1874)牡丹社人民曾据以抵抗日军侵略,名垂史册。
即今台湾省屏东县东南牡丹乡驻地石门村。其西南四里处有石门,两山夹峙,成一天险。清同治十三年(1874)牡丹社人民曾据以抵抗日军侵略,名垂史册。
辽建,在今吉林敦化市北黑石乡。《金史·世纪》: 世祖率诸军皆至,“窝谋罕弃城遁去。破其城,尽俘获之,以功差次分赐诸军”。即此。在今吉林省敦化市北额穆镇东南黑石屯村。金为上京路地。
即托漠河城。在今辽宁抚顺市东。魏源《圣武记》作“托摩和城”。即“托漠河城”。
在今江苏南京城东北太平门外的龙脖子。是太平天国时期修筑的保卫天京的重要军事要塞。地保城依山傍水,紧靠城墙,扼守龙脖子隘口,与天保城上下呼应,对阻止清军攻城,保卫首都天京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①亦名小积石山。在今甘肃永靖县西南杨塔乡境内黄河北岸。《元和志》 卷39枹罕县: “积石山,一名唐述山,今名小积石山。在县西北七十里。”炳灵寺开凿于此。②一名大积石山。即今青海东南部阿尼玛卿山。《尚书
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北岸兰沙。中世纪时东西方船舶多泊此。见南宋周去非 《岭外代答》 卷2“故临国”条。南宋赵汝适 《诸蕃志》 有专条记述。
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南。《山海经·中山经·中次七经》:半石之山“来儒之水出于其阳,而西流注于伊水。……合水出于其阴,而北流注于洛”。《水经·洛水注》:“合水南出半石之山。”
元元贞元年(1295)升太和县置,属吉安路。治所即今江西泰和县。明洪武初复降为县,改名泰和县。元元贞元年(1295年)升太和县置,治今江西省泰和县。属吉安路。辖今江西省泰和县地。明初降为县,并改名泰和
又名沉水山、象山、象鼻山。即今广西桂林市区南象鼻山。唐莫休符 《桂林风土记》: “漓山在訾家洲西,一名沉水山,以其山在水中遂名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162临桂县: “漓山在城南二里。漓水之阳,因以名焉。
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南岸夕照山雷峰上。北宋开宝八年 (975),吴越王钱俶因黄妃得子而建,故称 “黄妃塔”。明嘉靖年间,倭寇入侵,纵火焚塔,仅存塔身。于1924年9月倒塌,出土有木刻 《宝箧印经》 经卷
亦名察布奇尔站、查普奇尔、察普起尔台。即今黑龙江省肇源县东二站镇。旧属肇州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肇州厅:“自茂兴站起……又东至察布奇尔。”民国汤尔和译《黑龙江》第三章肇州县:有“二台(察普起尔台)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