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秦山

秦山

①一名大斤山。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、武川县、土默特左旗等境之大青山。《资治通鉴》: 隋开皇十九年 (599),高颎等伐突厥都蓝,“突厥败走,追度白道,逾秦山七百余里而还”。

②在今江西瑞昌市南。《清一统志 ·九江府一》:泰山 “在瑞昌县南三十里。高十余里,登之可望匡庐大江。其上金盆泉,可灌田数百顷。有梅谷甚幽胜”。

③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二十五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29河南府: 秦山 “俗云秦头魏尾,因名”。《清一统志·河南府》: 秦山 “亦名三山。相传即周之三王陵也”。

④在今河南灵宝市西。《元和志》 卷6虢州阌乡县: “秦山,一名秦岭,在县南五十里。南入商州,西南入华州,山高二千丈,周回三百余里。” 《明一统志》 卷29河南府: “谚曰: 秦为头,虢为尾,与太华相连。故名。”

⑤在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161富川县: “秦山在县北三十里。高二千余丈,南接富川,北连道州。吴孙权未立时,此山夜忽闻有雷声,因开六洞,南北可数十里,出水其中,有石鼓、石柱、石坛。”

⑥在今陕西白水县西北五十里,接宜君县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4白水县: 秦山“连亘绵远,道通鄜、延、环、庆,其断处为暗门,最险隘”。


古山名。又作大斤山。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山脉中段大青山。《资治通鉴》:隋开皇十九年(599年),高颎出击突厥,“追度白道,逾秦山七百余里而还”,即此。参见“大斤山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织金县

    1914年改平远县置,属贵州贵西道。治所即今贵州织金县。以织金河为名。1923年直属贵州省。在贵州省中部、六冲河之西、三岔河之北。属毕节地区。面积 2868 平方千米。人口92.3万,有汉、苗、彝、布

  • 礼舍镇

    即今江苏无锡市西北礼社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无锡县图:西北有礼舍(镇)。

  • 长陵山

    在今陕西镇安县北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4镇安县:长陵山“以崖岫绵延而名”。

  •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

    简称陕西行省。元至元二十三年 (1286) 分陕西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置,治所在安西路 (后改为奉元路,治今陕西西安市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全省、甘肃东南部、宁夏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。明洪武二年 (1369)

  • 铁丘

    即铁。在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十里铁丘。《旧五代史·少帝纪》: 后晋开运二年 (945) 二月,“丙戌,幸铁丘阅马”。春秋卫地。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北铁丘村东。《春秋》哀公二年(前493年):晋、郑战于此。

  • 蒲村镇

    北宋置,属导江县。即今四川都江堰市东北蒲阳镇。在陕西省岐山县北部偏东。面积78平方千米。人口2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蒲村镇,人口2610。蒲姓居此得名。1949年设蒲村乡,1961年改公社,1984年复

  • 道场山

    在今浙江湖州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1湖州府: “道场山在府南十二里。亦近郊之胜。”

  • 桑梓苑

    十六国后赵邺都御苑。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城西。《邺中记》 载: “邺城西三里桑梓苑,有宫临漳水。凡此诸宫,皆有夫人侍婢。又并有苑囿,养獐、鹿、雉、兔,(石) 虎数游宴于其中。”

  • 同起县

    北周置,属南宁州。治所在今云南嵩明县南二十六里杨林镇。唐贞观八年(634)属郎州,开元五年(717)复属南宁州。后升为威州。古县名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置,治今云南省嵩明县南。属戎州。天宝末废。

  • 中渭桥

    秦始皇修建,初名横桥,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。汉初名渭桥或石柱桥。武帝后称中渭桥。《三辅黄图》卷6引《三辅旧事》云:“秦造横桥,汉承秦制,广六丈三百八十步,置都水令以掌之,号为石柱桥。”《元和志》卷1咸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