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维州

维州

①唐武德七年 (624) 置,治所在今四川理县东北薛城镇西南。《元和志》 卷32维州: “白狗羌首领旧附,于姜维城置维州以统之”,以姜维城为名。贞观元年 (627) 废。二年 (628) 复置,为羁縻州,属茂州。治所在薛城县 (今薛城镇)。麟德二年(665) 进为正州,仪凤二年 (677) 复为羁縻州,垂拱三年 (687) 又进为正州。天宝元年 (742) 改为维川郡,乾元元年 (758) 复为维州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理县地。广德元年 (763) 没于吐蕃,太和五年(831) 收复,寻弃其地。大中三年 (849) 复置。地近吐蕃,为蜀西之门户。吐蕃得之,称无忧城。北宋景祐三年 (1036) 改为威州。

②辽置,属西北路招讨司。在今蒙古国布尔根省东南部土拉河曲西岸古城。《辽史·地理志》: 边防城有 “维州,刺史”。又 “镇州,建安军,节度。本古可敦城。统和二十二年皇太妃奏置。……渤海、女直、汉人配流之家七百余户,分居镇、防、维三州。东南至上京三千余里”。


(1)唐武德七年(624年)置,治薛城县(今四川理县东北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理县部分地区。天宝元年(742年)改维川郡。乾元元年(758年)复为维州。后地入吐蕃,改无忧城。北宋景德三年(1006年)改威州。(2)辽统和二十二年(1004年)置,治今蒙古国布尔根省哈桑达古城。后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三元街

    即今福建三明市西南三元区。清《乾隆内府舆图》:沙县西南有三元街。

  • 黄田隘

    在今广东始兴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2始兴县: 黄田隘 “在县东北”。

  • 空同山

    ①一作空峒山、崆峒山。在今宁夏固原县西之六盘山。《庄子·在宥篇》: “ (黄帝) 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山,故往见之。” 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 黄帝 “西至于空桐”; 《孝武帝纪》: 元鼎五年 (前112

  • 光相寺

    原名普光寺。唐宋时名光相寺。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金顶上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2嘉定府:光相寺“自白水至寺,历八十四盘,山径如线,可通登跻,如是者六十里至峰顶,即普贤示现之处。寺屋皆以板为之”。南宋范

  • 彭蠡驿

    明初置,在今江西湖口县南一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5九江府湖口县: 彭蠡驿,“ 《志》 云: 驿前有虹桥港。港源发上石钟山,北接江流,秋冬涸为平陆,春夏舟航咸泊于此”。清雍正四年 (1726)裁。

  • 黄阶岭

    在今甘肃武都县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 五代晋开运元年 (944),“秦州兵救阶州,出黄阶岭,败蜀兵于西平”。即此。

  • 丹竹楼隘

    在今江西寻乌县南丹朱岭下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赣州府长宁县:丹竹楼隘“在县南丹竹岭下,与广东兴宁、平远接界”。《清一统志·赣州府二》:丹竹楼隘“明万历四年,尝移大墩巡司于此”。

  • 南埕城

    即今福建德化县东北南埕镇。《清一统志·永春州》: 南埕城 “在德化县东六十里。东连永福 (今永泰),北接尤溪,东南通仙游。有南埕洞,在悬崖间,肩摩乃得上。下为南埕乡,有田数顷,前阻大溪。上下二山,皆临

  • 隘门关

    即今河北蔚县西南四十里石门口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4蔚州: 隘门关 “路通灵丘、广昌二县。宋置戍守于此。明初置巡司。其东有龟峪,路通广昌县”。

  • 玄扈水

    在今陕西洛南县西。出玄扈山。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:“阳虚之山,多金,临于玄扈之水。”《寰宇记》卷141引《河图·玉版》 云:“仓颉为帝南巡狩,登阳虚之山,临于玄扈洛汭之水,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。”古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