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名搴旗山。在今湖南长沙市南十里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63长沙府: 青旗山 “山形高耸如旗”。
①唐武德四年 (621) 析太湖县置,属舒州。治所在今安徽太湖县东上格城。七年 (624) 废入荆阳县。②唐开元十八年 (730) 改清城县置,属蜀州。治所在今四川都江堰市东南徐渡乡杜家墩子。以青城山
北魏太和年间筑,在今河南确山县东南。《元和志》卷9朗山县:“四望故城在县东南七十里。后魏太和十一年,豫州刺史王肃于四望陂南筑之以御梁。梁太清二年,豫州刺史羊鵶仁以二魏交逼粮运悬断,乃弃悬瓠归于义阳上表
即今湖北竹山县东北官坪乡(对峙河)。民国《湖北通志》卷36竹山县:对峙河“《光绪舆地记》:在县东北八十里。驻外委”。
即今河南洛宁县东北河底乡。民国 《洛宁县志》 卷1: “河底镇,在城东北六十里。”(1)在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北部。面积102平方千米。人口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河底,人口 4000。 因处古金水湖底部,故名
唐置,在今新疆乌苏县附近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北庭大都护府: “渡黑水,七十里有黑水守捉。”唐置,治所约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境内。后废。
在今浙江上虞市治百官镇西曹娥江西岸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2绍兴府 “曹娥堰” 条下: “又西岸为东关驿,驿南有曹娥场,旧设寨于此。”
一名大帽山。即今福建南靖县北一里大帽山。明 《寰宇通志》 卷47漳州府: 欧寮山 “在南靖县北,又名大帽山。南北二峰峭拔,周回百余里,岁旱祷雨即应”。
①西汉置,属天水郡。治所在今甘肃静宁县西南城川乡咀头村。《汉书·高后纪》:高后六年(前182), “匈奴寇狄道, 攻阿阳”。即此。东汉属汉阳郡。西晋废。北魏复置,属略阳郡。隋废。②西汉置,属平原郡。治
①在今浙江松阳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4松阳县:大明山“在县西三十五里。亦曰留明山。高绝千仞,群峰罗列,涧水环绕,石磴萦纡,称为峻险”。②即大名山。又名镆鎁山。即今广西武鸣县东北大明山,与马山、上林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