芭蕉溪
在今四川沐川县南。为中都河上源之一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3沐川长官司:芭蕉溪在“司东四十里。源出隆马山……入于马湖江”。《清一统志·叙州府一》:芭蕉溪“在屏山县西,雷波厅北,沐川司南界。源出隆马山阴,流入夷都溪,至蛮夷司东溪口,入于马湖江”。
在今四川沐川县南。为中都河上源之一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3沐川长官司:芭蕉溪在“司东四十里。源出隆马山……入于马湖江”。《清一统志·叙州府一》:芭蕉溪“在屏山县西,雷波厅北,沐川司南界。源出隆马山阴,流入夷都溪,至蛮夷司东溪口,入于马湖江”。
即梓潼庙。今四川梓潼县东北二十里七曲山大庙。《明史·礼志四》: “梓潼帝君者,记云: 神姓张名亚子,居蜀七曲山。仕晋战没,人为立庙。唐、宋屡封至英显王。道家谓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,故元加号为帝
即柴家集。今安徽阜南县北柴集镇。清乾隆《阜阳县志》 卷4: 柴家集在 “西乡六十里”。
在今新疆和田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和阗》:皮什雅“在和阗城西南一百六十里。有城垣,不当孔道。其南即玉陇哈什、哈喇哈什两河发源处”。
亦作飞越岭。在今四川汉源县西北,为与泸定县界山。《元和志》卷32汉源县:飞越山“在县西北一百里。山西、北两面并接羌戎界,仪凤二年置飞越县,天宝初废”。山高险,旧为沉黎西境之要害,由蜀入藏必经之路。
又作多丁。在今西藏东南部珞渝地区,墨脱县治西南一百一十四里处,沿雅鲁藏布江右岸。为珞巴语名。原隶属西藏地方政府管辖,1944年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。
在今陕西黄陵县东南。《晋书·苻登载记》: “登征虏,冯诩太守兰犊率众二万自频阳入于和宁,与苻纂首尾,将图长安。”
即五嶆。今云南丘北县西北关寨。民国属广西县,有县佐驻此。
隋仁寿初置,治所在玄武县 (今四川中江县东南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中江县地。大业三年 (607)废。隋仁寿初置,治玄武县(今四川中江县东南)。大业初废。
在今山东宁津县东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3宁津县: 青积务 “宋 (元) 置,金废”。
1930年置,属青海省。治所在都兰寺(今青海乌兰县东北)。1932年迁至希里沟 (今乌兰县驻地)。1951年迁驻香日德 (今都兰县西南)。1959年迁察汗乌苏 (今都兰县)。在青海省中部、布尔汗布达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