苌和郡
即长利郡之讹。王仲荦《北周地理志》:“《魏书·地形志》:苌和郡,景明元年置。按苌和当作长利。苌,长之俗体,和、利形近而讹。”
北魏景明元年(500年)置,治南商县(今陕西商南县西)。属洛州。辖境约当今陕西省商南县一带。北周改慎政郡。
即长利郡之讹。王仲荦《北周地理志》:“《魏书·地形志》:苌和郡,景明元年置。按苌和当作长利。苌,长之俗体,和、利形近而讹。”
北魏景明元年(500年)置,治南商县(今陕西商南县西)。属洛州。辖境约当今陕西省商南县一带。北周改慎政郡。
即今广西武宣县东南三里河,注入黔江处为武宣县故址(今旧县村)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武宣县:“旧治阴江。宣德六年三月徙于高立。”《清一统志·浔州府》“新江”条:“又阴江、东乡江,源出东乡,皆南流入潭江。”
①隋大业六年(610)置,为临振郡治。治所即今海南省三亚市西北崖城镇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宁远县“以宁远水名”。唐武德五年(622)为振州治。天宝元年(742)为延德郡治,乾元元年(758)复为振州治
在今山西浑源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大同府》 “李峪口”条下:“又大凌云口,在(浑源)州西南三十五里。相近有小凌云口。”
元置,在今河北围场县西北。明废。元置。在今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西北。明省。
即都江堰。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岷江中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 “江水又历都安县。……李冰作大堰于此,壅江作塴,塴有左右口,谓之湔塴,江入郫江,检江以行舟。《益州记》 曰: 江至都安堰其右,检其左,其正流遂东
在今西藏西部阿里地区。古为羊同国属,公元7世纪前期为吐蕃王朝(约629—842)征服;10世纪时吐蕃王室后裔于此建立政权,治所在今普兰,为阿里三部之一。元代为乌思、藏、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
即今辽宁锦县西北班吉塔镇。清光绪 《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》 义州: “班吉塔在州城西南一百十五里。”
在今湖南东安县北。 《方舆纪要》卷81东安县:八十四渡山“山势重复,流水萦纡,经此山者,凡八十四渡”。《清一统志·永州府一》:八十四渡山“在东安县(治今紫溪市镇)北一百五十里。山根迤逦不断四十余里,芦
即今山西太原市西北西关口。《宋使 ·高继宣传》: 西夏元昊攻宋麟、府二州,“继宣帅兵营陵井,抵天门关”。《清一统志》 引 《太原府志》: “天门、陵井一道相连,互为首尾,山之东尽为天门,山之西尽为陵井
即今河南沁阳市西南二十四里崇义镇。唐初曾置忠义县于此。(1)在河南省沁阳市南部。面积46.5平方千米。人口3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崇义,人口6000。春秋名野王堡,为保卫野王邑(今沁阳市区)在此建堡,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