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范公堤

范公堤

即捍海堰。北宋天圣间范仲淹监西溪盐仓场时筑,在今江苏省中部,大致北起大丰县西串场河,经东台市南至通州市 (金沙镇) 东南余西乡。后人称为 “范公堤”。后世屡圮屡筑,并续有增展,北起今江苏阜宁县,南抵今启东市之吕四,长五百八十二里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41 引 《五朝言行录》: “通、泰、海州皆滨海,旧日潮水皆至城下,土田斥卤,不可稼穑。范文正公监西溪仓,建白于朝,请筑捍海堤于三州之境,长数百里,以卫民田。朝廷从之。以文正为兴化令专掌役事,发通、泰、楚、海四州民夫治之。既成,民至今飨其利。兴化之民往往以范为姓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23通州: 范公堤,“ 《志》 云,堤起自海门吕四场,迄于盐城之徐渎,绕三十盐场之西,去海远者百里,近者数十里。堤之外俱灶户煎盐之地,淡水出则盐课消,故堤以护之。堤以内俱系民户耕种之田,潮水入则田租损,故堤以防之。中间有泄水入海之路,白驹闸口及牛湾河、瓦龙冈,是也”。堤堰以东早已成为农田,阜宁至于东台一段已成为公路。


北宋天圣中,泰州知州张纶听从西溪(今江苏东台市)盐官范仲淹建议,重修捍海堰,滨海泻卤皆成良田,后人称为“范公堤”。后世屡圮屡筑,并续有增展,北起今江苏省阜宁县,历建湖、盐城、大丰、东台、海安、如东、通州等县市,抵启东市之吕四,长五百八十二里。明、清两代堤外虽陆续涨出平陆百余里,此堤仍具有束内水不致伤盐,隔外潮不致伤稼的防御功用。近数十年堤东已垦为农田,遂将自阜宁县至东台市南一段堤身筑成公路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武溪

    一名武水。又名泸溪。沅江支流。在今湖南省西部。源出花垣县境,东南流经吉首市、泸溪县,在武溪镇入沅江。一说即东汉魏晋南北朝武陵五溪之一。两岸悉盘瓠种落武溪蛮所居。《后汉书·南蛮西南夷列传》: “建武二十

  • 安贵县

    西魏改定阳县置,为款州治。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北三十里安居镇。后为溳水郡治。隋大业初属汉东郡。唐武德五年(622)废。古县名。西魏改定阳县置,治今湖北省随州市西北。属随州。隋属汉东郡。唐武德四年(62

  • 荻海墟

    即今广东开平市驻地三埠镇。旧属台山县,1949年划入开平县,与新昌埠、长沙埠合并为三埠镇。1952年开平县迁治于此。

  • 宕渠山

    一名大青山。在今四川渠县东北。《后汉书·吴汉传》 李贤注: “宕渠,山名,因以名县。”《寰宇记》 卷138渠州: “宕渠山一名大青山,在县东五十八里。《蜀都赋》: 外负铜梁于宕渠。” 《舆地纪胜》 卷

  • 畲禾岭

    在今广东化州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4化州: 畲禾岭 “在州西百五十里。岭高广,瑶人以为畲田,种禾其上。成化二年,‘贼’ 梁定屯此,寻降”。

  • 石门居

    即今江西金溪县西南石门乡。地当石门山北、清江水合汝水(今抚河)之口。有石门渡。明王守仁于此置石门驿。

  • 宝鼎县

    唐开元十一年 (723) 改汾阴县置,属蒲州。治所在今山西万荣县西南宝井村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: “开元十一年,玄宗祀后土,获宝鼎,因改为宝鼎。” 乾元三年 (760) 属河中府。北宋大中祥符三年 (

  • 堂邑郡

    西晋永兴元年 (304) 置,属徐州。治所在堂邑县 (今江苏六合县北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六合县、安徽天长市西部地。东晋安帝时改为秦郡。(1)西晋惠帝时置,治堂邑县(今江苏南京市六合区北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

  • 武阳郡

    ①西魏置,属武州。治所在葭芦县 (今甘肃武都县东南七十里白龙江东岸)。北周郡县并废。②北周建德七年 (578) 置,治所在乐平县 (今山东莘县)。在武水之阳,因以为名。辖境相当今山东莘县一带地。隋开皇

  • 思濛铺

    即今四川眉山县西南思蒙镇。明正德 《四川志》 卷20有思濛铺。清嘉庆 《四川通志》 卷89眉州: 思濛铺 “在州南四十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