菊潭县
隋开皇三年 (583) 改郦县置,属邓州。治所在今河南内乡县北十里郦城。《元和志》 卷21:“因县界内菊水为名。” 大业初属南阳郡。唐初废。开元二十四年 (736) 复置,移治今内乡县北六十里。五代周显德五年 (958) 废。
隋开皇三年(583年)改郦县置,治今河南省内乡县北。属邓州。“因县界内菊水为名”(《元和郡县志》)。大业初属南阳郡。后废。唐开元二十四年(736年)析新城县复置,治今内乡县西北。属邓州。五代周显德五年(958年)废入临濑县。
隋开皇三年 (583) 改郦县置,属邓州。治所在今河南内乡县北十里郦城。《元和志》 卷21:“因县界内菊水为名。” 大业初属南阳郡。唐初废。开元二十四年 (736) 复置,移治今内乡县北六十里。五代周显德五年 (958) 废。
隋开皇三年(583年)改郦县置,治今河南省内乡县北。属邓州。“因县界内菊水为名”(《元和郡县志》)。大业初属南阳郡。后废。唐开元二十四年(736年)析新城县复置,治今内乡县西北。属邓州。五代周显德五年(958年)废入临濑县。
在今北京市正阳门内之东,今名东郊民巷。明初名东江米巷,后讹为东交民巷。清后期辟为各国使馆区。
在今浙江奉化市西南一百里六诏村。清乾隆《宁波府志》卷7:六诏岭“相传王右军尝隐此,故诏起之”。
①西汉元朔二年 (前127) 置,治所在朔方县 (今内蒙古杭锦旗北什拉召一带)。辖境相当今内蒙古伊克昭盟西北部及巴彦淖尔盟后套地区。东汉时移治临戎县 (今内蒙古磴口县东北布隆淖乡古城)。永和五年 (1
在今湖北保康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郧阳府》:豆沙河“在保康县西北十五里。南流入筑水”。明成化初,刘通领导的荆襄流民起义军曾以此为根据地。古水名。发源于今湖北省保康县西,北流入至南河。其水流经之处地势险阻
①在今浙江余杭市西一百二十五里。宋 《咸淳临安志》 卷25引 《径山事状》: “山乃天目之东北峰,有径路通天目,故谓之径山。” 山有东、西二径、凌霄等七峰。旧有径山寺,唐宋时颇负盛名,为禅林之冠,后废
元置,属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大宁路。在今辽宁昌图县东北。又作夹道站。元置,在今辽宁省昌图县东北。
明洪武三年(1370)改古州八万洞长官司置,属湖广辰州卫。治所即今贵州黎平县西北罗里乡。寻改属靖州卫。后废。永乐元年(1403)复置,属贵州卫。后改属黎州府。清雍正七年(1729)改置古州厅。
即今四川金川县西南五十里独松乡。《清一统志·懋功屯务厅》: 独松汛 “在绥靖屯西。有大松树生大金川河中,左右距岸各里许,大约十围,枯而不朽”。《清史稿·马彪传》: 乾隆年间征大小金川,“师克乃当,至独
在今河南嵩县东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8嵩县:伊阳渠“分伊水以溉田”。
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5九江府:寻阳驿“在府城东北。宋元以来,皆置于府城西,明初因之,万历四十一年改置于此。滨江, 以便行旅”。清雍正四年(1726)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