袈裟岩
在今贵州平坝县南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3平坝卫: 袈裟岩“削壁千仞,如展袈裟。其相接者又有包玉岩”。
在今贵州平坝县南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3平坝卫: 袈裟岩“削壁千仞,如展袈裟。其相接者又有包玉岩”。
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西南黄河北岸。十六国南凉秃发傉檀于此置邯川护军。北魏孝昌二年(526)为广威县治。十六国前凉置,在今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西南,黄河北岸。北魏孝昌二年(526年)置为广威县治。
在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3庄浪卫:扒沙城“在卫西北一百里。又西北去凉州二百五十里。正统中,以其地为控御之要,议建城调靖边中所于此”。
隋大业六年(610)置,治所在新伊吾(今新疆哈密市)。隋末废。唐天宝初改伊州为伊吾郡。乾元元年(758)复为伊州。隋大业六年(610年)置,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。辖境约当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
唐天宝三年(744)改番禾县置,属武威郡。治所即今甘肃永昌县。《寰宇记》卷152:“以界内天宝山出醴泉并石花,民取以为面,贫者赖之,遂改为天宝县。”乾元元年(758)属凉州。长庆中改名番和县。古县名。
隋建,名药寺。唐改冲相寺。在今四川广安县东北萧溪镇东北十里。明末毁,清康熙重建。寺后有定光岩摩岩造像及唐、宋题记三十多处。
1945年置,属山东省。即今山东威海市。1948年改为威海市。1950年改威海县。1951年复改威海市。旧市名。山东抗日根据地设。1940年置威海卫行政办事处(县级)。1945年改置威海卫市(专区级)
即 “土伯特” 的异译。指西藏及其附近地区。为西藏之别称。又作图白忒、退摆特。为唐代吐蕃之音变。近代外语中对西藏之称谓为Tibet,The-bet,Tobut等源此。清代西藏之别称。又作土伯特、退摆特
一名乐陵。在今河南确山县南十八里任店镇。《魏书·蛮传》: 延兴中大阳蛮酋桓诞内属,拜征南将军、东荆州刺史、襄阳王,“治于朗陵”。即此。
北宋庆历四年 (1044) 筑于胡芦泉,属环州。在今甘肃环县西。《宋史·范仲淹传》: 为防备明珠、灭臧兵,“遂筑细腰、胡芦诸砦”。
①春秋齐地。在今江苏赣榆县西北。《春秋》:定公十年(前500),“公会齐侯于夹谷”。即此。②春秋齐地。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南三十里夹谷峪(李条庄南)。《春秋》:定公十年(前500),“夏,公会齐侯于夹谷”